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廉评

有“畏”才能有“为”

来源:南县纪委监委 作者:杨子江 发布时间:2022-11-09

官有所畏,业有所成。“畏”,不是惧怕、怯懦、退缩,而是心存敬畏,敬畏知识、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心中有“畏”,方能产生本领恐慌、人民情怀、律己之心,才能增强本领、忠于职守、建功立业。因此,干部有“为”必然有“畏”,有“畏”才能有“为”。

要敬畏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基层工作涉及面广,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多样多变,一些党员干部往往会因为缺乏政策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出现“本领恐慌”现象。过硬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出现“本领恐慌”现象并非坏事,它能激励干部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掌握新技能。从“凿壁偷光为读书”的匡衡到“误把墨汁当小菜”的黄侃,从“跋山涉水、尝遍百草,写就药学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到“历经数百次实验仍然勇于实践,终于提取出青蒿素”的屠呦呦……他们成就的一番事业离不开练就的过硬本领,练就的过硬本领离不开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畏。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务必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锤炼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

要敬畏人民,站稳人民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革命战争年代,李大钊、方志敏、夏明翰等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继、抛洒热血;和平建设时期,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人民公仆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私奉献、呕心沥血;在长期执政的今天,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新挑战和新考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勇毅前行的最大底气。毫无疑问,敬畏人民,才能站稳人民立场,才能不断朝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党员干部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古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真正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要敬畏法纪,牢记清廉是福。“不廉无以立身,不勤无以成事。” 党员干部能力再强、工作再勤奋,如果在廉洁自律上出了问题,便丧失了成就事业的根本。无论是“白袍点墨”“陶母退鱼”“杨震拒金”等廉政故事,还是周敦颐、胡林翼、左宗棠等湖湘廉吏,或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银杏先锋常清廉,冰心玉壶在心间”等经典诗词。不难看出,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的底线和要求。只有排除私心杂念,一心为公,干事才有底气,才能有所作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要从内心敬畏法纪,时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筑牢思想防线、守住做人底线、远离法律红线,永葆“人民公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千秋伟业催人进,奋楫杨帆正当时。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敬畏知识、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增强干事本领,勇担时代重任,更加积极作为,为“中国号”巨轮开启壮阔新征程凝聚起勠力同心、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