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廉评

拒绝“躺平” 跟自己“死磕”

来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作者:何薇静 发布时间:2021-08-11

最近,有个词在互联网上突然兴起并被广泛传播,叫“躺平”。顾名思义,所谓“躺平”,就是瘫倒在地,不再热血沸腾、不再奋斗拼搏、不再渴求成功了。对此,我们能大致描摹出“躺平”的轮廓画像:有的人创业失败,在家里无所事事等待继承家产;有的人受够了大企业的996,抱起体制内单位的铁饭碗;踩点上班、到点打卡,没有严格的工作考核下,绝不多做一点事;在“铁饭碗”的庇佑下,干本职工作的热情不高,对所谓副业却是尽心尽力;由于不求升职加薪,上级作出的安排不参与、不反对,处处想做“透明人”,找个养老的岗位舒舒坦坦……

这些选择背后的价值逻辑,无一不是在应该赓续奋斗的年华里更看重安逸,在应该站着追逐梦想的时光中选择了躺平。趋利避害、喜欢安逸,是人的天性使然和无意识选择,本无可厚非。然而,从“躺平”一词流行的群体来看,大多数是当下的年轻人。这些人,二三十岁,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正值奋勇拼搏、一往无前的年华。

青年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吃苦奋斗了,也有人说“躺平”的背后是年轻人的无奈和辛酸。诚然,“躺平”一次的流行,有其现实根据和社会基础。但若青年们都借口“内卷”等托词,在道德制高点上心安理得地“躺平”,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从小里讲,这些躺平于己无益。在这个社会主义新时代里,不奋斗、不拼搏就意味着将被时代迅速淘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依然照耀每一个人。往大处说,这些躺平于他有害。于单位、于社会,年轻人的躺平意味着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没了,实现前进的人群主体垮了。再谈发展,从何说起?

做到主动拒绝“平躺”,跟自己“死磕”,才是解决认识问题的最关键。

躺平的地方,不会永远都是“平”的。有能平躺的地方,是躺平的前提。从选择躺平的工作岗位流向来看,体制内单位是主要流入对象、非领导岗位是主要选择目标。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社会发展变迁的实际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今天的平躺的舒适区,也许就是明天的改革地。君子不立围墙之下,选择躺平,不一定能得到安逸的结果,却肯定会埋藏今后更大的隐患。

与躺平相比,奋斗的人生更加精彩。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生在勤,勤则不匮”“面对这样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机会干事业、能干成事业的时代,广大劳动群众一定要倍加珍惜、倍加努力”。经过自己的奋斗而获得的成功是最珍贵的,最令人喜悦的。不断奋斗,不断收获成功,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榜样的力量,鞭策我们跟自己“死磕”。“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共产党人百年砥砺图强,涌现出无数优秀先进典型。樊锦诗将大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敦煌莫高窟,用生命守护祖国的文化瑰宝;杨瑞伦等27名四川消防员和4名地方干部群众为保护公共财产,奉献了最宝贵的生命;顾方舟殚精竭虑开发新型疫苗44年;黄文秀扎根百坭村,心系村民,在山区自然灾害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儿女,立足岗位追求卓越,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家国情怀,以奋斗姿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伟业,成为时代标杆和人们学习的楷模,这是对“躺平”一词最有力的回击。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2021年毕业典礼致辞中表示:“没有躺平等来的辉煌,只有奋斗拼来的精彩”。这句话对已然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同志同样适合:我们在这个美好的年纪里、在各自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应该要毫不犹豫地放弃平躺、选择拼搏,为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