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家风故事

【益阳家风故事】(51)文武相济真儒将 一身正气留后人——明南京刑部右侍郎刘宪的家风故事

来源:赫山区纪委监委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12

刘宪(?-1507),字廷式,号鹿山,明代益阳县人。成化十四年(1478),登进士第,派芜湖县令。成化十九年(1483)升广西道监察御史,后任浙江道御史、山东道御史等职。正德二年(1507),被阉党刘瑾诬陷死于狱中。正德五年(1510)得以沉冤昭雪,赐谥号忠节。

将门亦有读书种  家风刚中也带柔

刘宪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曾担任边军正三品参将,一生杀伐征战,行事刚猛且战功赫赫,极受手下将士拥戴。刘宪自幼跟随父亲左右,父亲的行事果断、刚正不阿对他影响极深,而父亲经常与手下将士同饮酒、同吃肉,关爱士兵如自己家人也让刘宪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当时朝中阉党擅权,多有克扣边军军费的事情发生,许多将领对此无可奈何,但也有一些将领对阉党擅权大肆抨击,刘宪的父亲就是其中反应最激烈的一位,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抨击阉党克扣军费一事,且毫不畏惧,这也导致刘宪从小便对阉党干政尤为痛恨。

将门出身的刘宪,自幼便跟随父亲练习武艺、学习兵法,但刘宪喜爱读书更胜过习武,父亲对此也极为赞成。他认为“武虽可定国,然治国者文士也”,尤其是当下朝中这种局面,远在边境的武将无法干预朝中擅权的阉党,惟有朝堂之上的文官御史才能稍作制衡。父亲还告诫刘宪,若以后为官定要以百姓为重,绝不可与阉党为伍。由此,刘宪父亲还定下一条家规:凡我族中子弟皆不得与阉党为伍,若有为官者,当以保国安民为要。

刘宪也非平凡之辈,下定决心要读书后,便十分用功,教书先生也啧啧称奇,说到:“将门之后,竟也出得个悟性超凡的读书种。”刘宪一边习武,一边熟读圣贤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宪日渐成长,刚猛坚毅的外表下,却是一颗怀柔天下的儒士心。在刘宪努力学习的同时,朝中阉党干政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边军将领的调动都受到了阉党的左右。刘宪父亲最先遭受牵连,被调回内地,担任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副总兵。由此,刘宪父亲对阉党集团更为痛恨,同时将他的期望也落到了自己的儿子刘宪身上。他一再告诫刘宪,阉党不除,国家永无宁日,黎民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希望刘宪如果为官,一定要与朝中有识之士一起对抗阉党集团,为国家,也为天下黎民百姓。同时父亲还与刘宪探讨了一些为官之道,他说为官最重宽猛相济,管束手下要严,对待百姓要柔,按规章办事就不会出错,刘宪心中牢牢记下了父亲的教诲。

刘宪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进士,即授芜湖县令,虽只是一方县令,但刘宪却认认真真做官,在他的治下,芜湖县百姓安居乐业,至成化十九年(1483年)因治县有功升广西道监察御史。虽是正七品官职,品秩不高,但却最受百官忌惮。

上任初始遇阻碍  家书一封表本心

刘宪自任御史以后,便在其管辖境内清理各类冤假错案,对各州县官员明察暗访,调查有无欺君罔上之行为,同时最重要的就是搜集阉党的犯罪证据。刘宪先后在广西、浙江、山东等地担任御史,在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到阉党的爪牙。他们拉拢官员、迫害异己、扰乱朝纲、戕害百姓,这一切都令刘宪触目惊心,他随即着手开始调查。而在这一过程中,刘宪也受到了阉党集团的拉拢,重金、美人、许以高官等等方式层出不穷,自己手下的官员也有部分投靠阉党集团,这使得刘宪举步维艰,他举目望去,自己便有如汪洋大海中孤零零耸立的礁石,每时每刻都在遭受着风吹浪打。这时,他首先想到了早已赋闲在家的老父亲,当即写信将自己近期所遇之烦恼向父亲倾诉。待接到父亲回信,刘宪心中便已了然,信中说到:此事只可徐徐图之,大厦坚牢,可从一砖一瓦着手,团结一切可用之人。又接着问他可还记得家中族规,在信的最后老父亲还特意嘱咐道,如遇事不决,可静心静坐,叩问本心。

刘宪首先盯上的是江苏织造局掌管太监李实。丝绸一直是明朝销往西方的主要货物之一,江南诸地的织造局又为太监把持,阉党干政后,各地织造局的掌管太监便伙同当地官员在售给西方商人的价格基础上,每匹丝绸少报银两,从而中饱私囊。其中又以江苏织造局掌管太监李实的气焰最为嚣张,在掌握了足够多的证据之后,刘宪果断上奏皇上,弹劾李实。

此时,李实的靠山,当朝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已经收到了李实的求救书信,但面对刘宪手上铁一般的证据事实,尽管刘瑾权势滔天,也不能一笔勾去李实的罪行。所以刘瑾便派人去向刘宪求情,希望能放李实一马,同时也表达了拉拢刘宪的意思,刘宪见到来人是一名小太监,便知道是刘瑾派人来了,还未等小太监开口,刘宪便说道:“你不用开口,意思我都知道,回去跟刘瑾说,我和他之间不存在任何商量的余地,今天是李实,明天就该轮到他刘瑾了。”

最终,铁证如山,再加上满朝文武与阉党的抗衡,李实被削去所有职务、查抄所有家产之后被关入大牢,皇帝当朝赐封刘宪“朝议大夫”称号以褒奖他敢于直议朝政。事后刘宪更是被满朝文武称为“铁御史”,一时声名远扬。

书生缘何能打仗  家传早已定乾坤

弘治十四年(1501年),刘宪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并兼宁夏巡抚,被朝廷委以重任。宁夏已是明朝疆域的北方边境,直面北方鞑靼人的威胁,刘宪没想到自己阴差阳错之下,竟然也踏上了与父亲同样的道路:加入边军,守卫国土!

正德二年(1507年),鞑靼人率兵十万来攻,尽管明朝边军严阵以待,但形势仍十分危急。此时,刘宪提出与其等鞑靼人来攻,不如主动出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将战线尽量控制在宁夏城以北或更远处,为援军到来争取时间,这条建议得到手下众将士支持。于是,宁夏守军兵分五路,刘宪亲率一路,手下四员副将各率一路,分头进攻鞑靼大军,此战目的不在取胜,而在于打乱敌人阵脚,扰乱敌人行军计划,在这个基础上再尽可能的扩大战果。明朝军队主动来袭,确实出乎鞑靼人的意料,一时间鞑靼军队阵脚大乱,此战中刘宪冒着箭雨带头冲锋,不惧生死,取得大胜,缴获军械、战马数以万计。在此之前,因刘宪本是读书郎,又并未透露自己乃是边军名将之后,因此在边军中少有人信服,但此战过后刘宪在边军中声望大振,并得儒将之称,直到战后刘宪才说出自己父亲当年也是卫国戍边的老将,这更加引得同僚赞赏,说他继承了老将军的风骨,真是将门无犬子。而刘宪也因功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

遭陷害无辜下狱   虽身死气节永传

随着刘宪的官职一步步晋升,他对阉党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刘瑾已然将刘宪列为自己必除之而后快的人物。在编织了一系列罪名之后,刘瑾便令东厂以迅雷之势抓捕了刘宪并打入大狱,这使得文官集团想保也保不了刘宪了,因为只要入了东厂大狱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除非屈服于阉党,而这对刘宪来说是绝无可能的事,在刘瑾多次威逼利诱之下,刘宪始终没有屈服。直至一日,有人端来好酒好菜,刘宪知道今日便是自己的死期了,不禁怅然,在自己站到阉党集团对立面的那一天起,他就想到了有这一天,多少忠良被无辜陷害,自己下狱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想起父亲的教诲,刘宪便也无悔了,这一生对抗过阉党,平定过边境,与父亲相比也算毫不逊色了。父亲定下的家规一定要传下去,他向狱卒要来纸笔,写下两封遗书,一封与挚友,希望其能照顾好他的家人;一封与家人,望他们以后能坚韧不拔,而在信的最后刘宪写下的正是父亲传给他的那句:凡我族中子弟皆不得与阉党为伍,若有为官者,当以保国安民为要!

刘宪冤死狱中的消息,在朝堂上引起很大震动,也更激起了朝堂上下对抗阉党的决心。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伏诛,此时刘宪离世已有三年,在满朝文武的奏议下,刘宪得以沉冤昭雪,皇帝赐谥号忠节,以褒奖他一生尽忠朝廷,坚守气节的忠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