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嘉庆《沅江县志》记载,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上,吴俊升是沅江境内荣登殿试甲榜的第七位进士。
吴俊升,字宅三,一字允阶,号芷泉,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恩科黄轩榜二甲进士,敕封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授官翰林院编修。
书香门第府 仁孝礼义家
吴俊升祖籍江西清江,明洪武年间,始祖宗益公举家迁来沅江赛河皮瓦窑湖落户(现属资阳区)。吴俊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均系当朝庠生(秀才)或廪生(一等秀才,政府每月供给廪食)。
吴俊升的父亲吴启昆,为邑中“名诸生”,“品行端方”(吴良拔《先考行述》)。当时,主宰沅江县的是宁都进士曾昌龄。曾昌龄因熟知吴启昆的贤、仁之名,遂命其督修文庙。吴启昆在改建文庙过程中,任劳任怨,精心经营,立下苦功,时人视其为贤达。
吴俊升的母亲焦氏,为著名的“七世同居沅江焦氏”之后,“幼娴闺训,德性温柔,有古贤媛风”(吴良拔《先考行述》)。“七世同居沅江焦氏”,自明朝时就名闻天下,至清雍正十年(1732)时,雍正皇帝敕令“建坊旌表”,并钦颁御书“世笃仁风”绫匾。所以,吴俊升的父亲吴启昆曾撰文说:“今天下之言义门者,必曰沅邑焦氏。”焦氏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方十五时嫁与吴启昆,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十五日生下长子,即吴俊升。
名扬天下才 长留世间情
吴俊升出生前夕,其父亲吴启昆梦见“洞庭君”至家中赠以“修脯”(“修”与“脯”,均系干肉,旧时称送给老师的礼物或酬金),其祖母听闻后,喜曰:此鼎食之兆,此儿他日必成伟器。吴俊升年少时,果然俊朗儒雅、聪颖慧敏,吴府一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
吴俊升虽聪明过人,却从不持才自傲,而是更加勤奋读书。无论酷暑严寒,潜心刻苦研读学习,常于雪夜漏下,“一灯荧荧,吚唔不辍”。
乾隆十五年(1750),十五岁的吴俊升参加童子试,名列前茅,中第“生员”(即庠生,俗称秀才)。太守雷畅看了吴俊升的答卷后颔首称:“此乃金华殿中人!”并留吴俊升与其子雷翀霄同窗共读。第二年,吴俊升就读朗江书院,督学庄方畊先生、太常毛镜浦先生称其为“奇才”,时人“读其文,诵其赋,争相传写,几乎纸贵洛阳”(吴良拔《先考行述》)。吴俊升所作的《湘灵》《桃源》《荷钱》等文脍炙人口,可与前辈名篇媲美,为后来文人墨客所倾倒。
乾隆三十年(1765),吴俊升北上京师,尔后又雇舟自天津南下达南京,溯吴江沿浔阳而上,遍游名山大川,饱览江南风光,在旅途与同辈文人挚友潜心学业,并以吟诗作赋为乐趣,每到一地,必有所作,所作诗词歌赋,汇集成《北游诗草》。
乾隆三十五年(1770),吴俊升在“乡试”中考中举人(俗称孝廉)。次年春,他在礼部举行的“会试”中录取为“贡士”。是年,又上京参加“殿试”。吴俊升在这次进士殿试中,录为进士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转为庶吉士(进士中的优秀分子选入庶常馆深造,叫“庶吉士”),授官翰林院编修。至此,吴俊升鼎食朝廷,尝谒天颜,名声大振。
吴俊升与当时不少文士尤相洽,如与清史评为“索以直声震天下”的“瘦马御史”钱南园同登黄榜中进士,同为翰林院做编修,都是踌躇满志之国家栋樑,都是才华横溢之有为俊杰,志同道合使他们俩成为心襟坦荡的挚友,嫉恶如仇的同盟,修身立德的知己。
吴俊升作诗文立马可待,同事们都说他有神明暗中相助。高丽国(今朝鲜)前来使者一见吴俊升诗文,十分钦佩,惊叹他是特异人才,并以本国的特产换取他的诗文。
然天妒英才,吴俊升在青年时期就患过两次重病,几乎殒命。到了而立之年,吴俊升体素羸弱,因顽疾难治,父母非常疼爱地告诫他“功名有分,何自苦”,劝其以身体为重,而吴俊升执意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七月十三日子时,吴俊升抱病于京邸而终,享年三十八岁。
壮志未酬身先去,长使英雄泪满襟。吴俊升临行前三拜朝廷、托付子女、收藏遗作、留下家书,悠然驾鹤仙逝。其官至翰林,遗世不留钱财田土,留的是诗文与家训“常懋有德”,这真正是铮铮君子、道德楷模。
子弟传家久 乡邦文献兴
吴俊升家族自始祖来沅江定居,礼德仁孝治家,贤达乐施乡邻,得以子孙延绵,门庭兴旺,兴家有道,德孝传承。沅江,早已是吴氏家族隔不断情缘的家乡。
吴俊升非常热爱家乡沅江,足迹流连家乡山水,从收集到的许多诗文中,能看到他深恋故土,情倾桑梓之心。
吴俊升所作的“沅江八景”诗,别开生面,独具匠心,其中有些锦句特别耐人寻味。如:“在昔风尘应变色,如今草木亦知名”(《昭烈古城》);“纶巾羽扇归何处,絮酒空浇岭上碑”(《卧龙墨池》);“弱缕含烟晴欲雨,低枝拂地鸟依人”(《柳堤春涨》);“乐利依依万井蕃,青葱桑柘遍南沅”(《沅田桑柘》);“相呼竹箭波横渡,已逐桃花浪过江”(《赤江唤渡》);“俯瞰冰壶漾碧玺,当年曾放雪中竿”(《寒潭钓雪》);“遥忆夕阳山外响,一声声出自桐林”(《桐林晚钟》);“盈盈此夕诚何夕,皓皓溪头并上头”(《石湖秋月》)。
吴俊升还有许多其它歌颂家乡名胜的诗歌,如《望洞庭》《白沙渡》《舟过天心湖》等,情真意切,文辞俊朗;以及关注百姓生活、颂扬德孝仁义的诗文,如《瓦石矶义渡碑记》《赤山渔家》《渔村》等,弘扬正气、广为流传。
吴俊升是沅江籍古代名人贤士中,为沅江留下诗文最多的人之一,也是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最高的人之一。他曾著有诗文集四卷,可惜原本多散佚,幸嘉庆《沅江县志》中仍有遗世的精品之作;嘉庆时有《吴俊升诗集二册》抄本,晚清时民间流传有抄本《芷泉遗集》。
民国十九年(1930),由沅江县知事(县长)方新(常宁人,字辛根)亲自主持重刻吴俊升所留世之诗文,集辑成《芷泉遗集》,并为其作序。文稿由吴俊升嗣孙吴茂固(雨松)纂集、嗣孙吴茂盫(枚生)校对、玄侄孙吴祝蒿(醉亭)补刊。这部诗文集,在吴俊升去世近160年后,由吴氏后裔将其刊刻,流传至今。这给沅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嘉庆《沅江县志》记载,“寨(赛)保复兴垸有翰林吴俊升墓”,地在狮子山,历来是沅江境内重要古迹。今资水下游有一支流名曰“芷泉河”,是后人为怀念吴俊升而命名。沅有芷兮澧有兰,芷泉河兮水流长。芷泉河,记载着一位德才兼备的翰林进士——吴俊升;传播着一种正能量的精神——“常懋有德”。芷泉河,泽润后代,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