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家风故事

【益阳家风故事】(36)立功于国 立德于家——治水专家王恢先的家风故事

来源:沅江市纪委监委 作者:张连喜 傅莉莉 发布时间:2018-10-09

王恢先

王恢先,名宗泽,号桂生,1897年在沅江县张家塞乡三姑托村(今益阳市资阳区张家塞乡)出生。留美硕士、湖南大学教授,先后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技正兼设计主任、军事委员会长江阻塞委员会中将委员兼总工程师、湖南省政府建设厅长兼总工程师、国民大会代表等职,参与湖南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建设厅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规划处长兼总工程师、中央水利部技术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7月,担任江西省防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时,病逝于办公桌上,终年64岁。

受父熏陶  立德以仁

在洞庭湖中长大的王恢先,从小目睹了洪水肆虐给人民带来的灾难。1906年,他的祖父王立芹曾负责普丰垸大堤堵口任务,可面对滔滔洪水,束手无策。王恢先那时不到十岁,亲历了那次倒堤的惨痛经过,全垸淹死一千余人,他和父亲是当时的幸存者。祖父因溃堤后水浸数日致疾病爆发,37岁过世。临终时,嘱咐子孙们:“多读书,长出息,治好水患。”

王恢先的父亲王蓉秋宅心仁厚,自己勤劳俭朴,却对别人慷慨解囊。常“施粥”于水乡灾民。每年涨水季节,都要腾出自家房子,请灾民来住。父亲喜读书,且对子女要求严格,寄予厚望,他常对孩子们说:“湖区的孩子,心要像洞庭湖一样宽阔。”

王恢先奉调回湘后,多次回到家乡考察。他的一生似乎都没有绕水而过,他更像个猎人,总想将如猛兽般的水患治服。抗战结束后,王恢先回到张家塞乡三姑托村老家,他父亲王蓉秋通过三十载经商,已跃居沅江县首富。这次他跟父亲商量遗产处置问题,父亲说“子有出息无需遗产,子无出息遗产又有何用”,父子同心,力主捐产兴学。1945年,他们在县城开办蓉秋学校(今沅江市琼湖中学),为沅江的国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6年,王蓉秋去世,王恢先兄弟遵照父亲嘱咐将良田数千亩捐献。沅江女校、洞庭义渡局、沅江县育婴堂、孤老院等都蒙受过他的赈济。他还将老家张家塞的私宅开办学校,培育人才。

1949年初,他报请省政府批准,将日本雪佛兰汽油机和独缸柴油机各两台,拨给沅江县救生义渡局,安装机动船两艘,创立沅江汽轮救生义渡之始。

承先启后  立身以学

父亲爱读书,王恢先自己也爱读书,他教育晚辈还是要读书。一生治水,奔波于大半个中国,但他不忘对孩子们的严格教育,承先人志,启示后人。他的教诫是“立德以仁、立身以学、立言以诚。”

他首先要求子女搞好学习,打好扎实基础。他非常警惕他们在家境良好的情况下,滋生好逸恶劳的思想。解放初期,全家从长沙迁武汉,又迁北京,均在大城市生活。难免不受公子哥儿的影响,讲究吃穿享受。北京天气寒冷时,孩子们想学别人戴顶皮帽,又暖和又神气,他知道后告诫他们:“我家王氏先人自古就只有好学的风气,自王导以后,历重读取功名,像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书法名家就出了二十多位,你们听说过有以戴好帽子、穿好鞋好衣成名的吗?”孩子们听懂了,牢记心中,努力学习。

他常说起他考中学的故事:自己十四岁时,一个人怀里揣着两封西班牙传教士文成德写给上海教区教友的信,挑着一担“楞子”(即没有上漆、没有箱饰的白木箱)。在沅江同济码头上船到岳阳,再转大轮船到上海码头。就是为了考取全国名牌学校上海浦东中学。他人生第一步成功了。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官费留美。

由于工作需要,多次变迁住所,孩子们不断转学,学习受到影响,于是,他在家里备用了一块小黑板,每晚要为他们补习功课。大女儿要补习英语,他硬是陪着她念单词,读词句。

王恢先为官多年,从来没动用过特权为家庭、为子女谋利,他让子女自己奋斗,常用洞庭湖区的一句古谚语告诫他们:“鱼游上水,鸟争头风。”学习鱼、鸟奋发向上的斗志。

春风化雨、人才辈出。王恢先后人近六十人,除个别因战事未升学外,均为大学以上学历,硕士学位十人,博士学位四人。

刚直不阿  立言以诚

他还教导子女,做人要诚实、刚正,不学虚伪,不讲假话。一次,他们在地里劳动时,他问小女儿:“你喜欢什么花?”小女说:“我喜欢大丽花,爸爸你喜欢什么花?”王恢先指着茄子树说:“我喜欢茄子花。”“为什么?”“因为我们家乡有句俗话:茄子不开虚花,做人不说假话。”茄子每花结一果,为人就要学会扎扎实实。

解放初,全国人民水利建设热情高涨,然而忽视科学的倾向在水利建设中愈演愈烈。在北京时有人归纳报刊对水利报道就是三句话:“修坝,越高越好;水库,越大越好;会战,人越多越好。”水利部长傅作义,口才极佳,作报告常提出些激情四射但并不合科学规范的号召。王恢先以个人名义向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葆华等领导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三句话,第一句说的是三门峡水库,坝太高,渭水水位必高,渭水是关中宝贝,很少涨水,八百里关中是大粮仓。若水位提高,土质盐碱化,关中粮仓就毁了;第二句话,水库并非越大越好,太大易引区域性涝灾,如气候异常,出现溃堤,他提出了六个字的策略“要少些,要好些!”李部长后来对他说:“赞同你的观点。”

为民造福  立志治水

王恢先一生治水,为的是造福人民。他一生育有五儿五女,大都跟随他东奔西跑。在儿子们的取名上,五个儿子分别叫福川、福江、福海、福洋、福河,他希望儿子们继承他的事业,让川、江、海、洋、河造福于人类。

1931年至1933年,担任湖南水道测量总队长的他用了两年时间摸清了湖南四水及长江湖南段河道和洞庭湖湖底暗水道,写成《整理湖南水道商榷书》。他在文章中写道:湖南省的水患起因,不在湘、资、沅、澧四水,而在调弦口、藕池口、松滋口、虎渡口四口。另外,导致水患形成的并不是垸田而是沙泥,要将水患除去,必须从淤积的泥沙着手。他觉得从澧县澧安垸(松滋口下游)至岳阳黄公庙,地势由高而低,也无山岭阻隔,可以开挖‘澧岳运河’,他坚信已找到解决洞庭湖水患的最好办法。

抗日战争时期,他就任军事委员会长江阻塞委员会中将委员兼总工程师,成为了当时专门负责治水的将军。1938年6月,蒋介石政府人为制造花园口决堤后,他成了堵口指挥者,时常为堵口疲于奔命。当河南金水河涨水时,郑州全城泡在水里。时值抗日战争郑州之役就要打响,他奉军令急堵黄河要塞,要求半年内解决水患。刚到河南不久的王恢先指出,金水河流经郑州,七拐八拐还经过闹市,如果只加宽出口河道无济于事,必须要在河流入城前开挖一条绕过郑州的河道,让原金水河成为一条小支流,才能杜绝水患。听他这么一说,众人纷纷摇头表示,在没有多少拨款,工期这么短的情况下去挖一条绕城河道,这简直是在开玩笑!

情急之下,王恢先向沅江老家的老堤工们求援,老家二十多名工头纷纷带人增援。1939年1月,工程开工,来自家乡的“工程队”四个月就将工程做完。这次紧急堵河口,阻断了沿江直上的日军,使我方军队得以从后方挺进,歼灭日军无数,促进了郑州抗日战事的胜利。

王恢先治水,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时,全国水利建设成就展览对他有专门介绍,并对他为民造福进行了高度评价。

用其小儿子王福河的话说:“父亲立功于国,立德于家,立身于后人。门风家教,是家族最有感召力和穿透力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