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清风徐来】(21)红军在安化的故事:一块银元映初心

来源: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驻市委办纪检监察组 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04

1935年11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二、六军团实行战略转移,突破敌人重兵的封锁,转向湘黔边界,建立新的根据地。月底,由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部队分道推进湘中,红军队伍途经安化的马路口、东坪、烟溪、奎溪、坪口等乡镇,沿途播下革命火种,宣传革命道理,吸收当地青年入伍。1935年12月5日,红二、六军团主力集结到江溪,红二军军长贺龙、红六军军长萧克在郭家屋场村民朱家庆的老屋设立了临时指挥部。

安化县江溪郭家屋场位于沅陵、桃源、安化三县交界处的交叉路口,山高林密,自古是“梁子”(当地人对土匪的称呼)横行的地方。“梁子”心狠手毒,时不时来郭家屋场洗劫一番,将粮仓里的谷物抢走,地里的庄稼收走,栏里的猪牵走,梁上的腊肉取走,百姓对他们闻之色变、恨之入骨。久而久之,只要发现有大队人马过境,大家就条件反射一般跑到山上躲起来。

1935年12月5日上午,江溪郭家屋场的村民如常在田间地头忙碌,刚刚把牛赶上山的放牛娃突然在山坡上大喊起来:“‘梁子’来了!”村民们闻声后一如既往地立马跑到山上。

郭家屋场的地形似一个小盆地,四面环山。村民躲在山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下的动静。发现这次的“梁子”人数出奇的多,但他们没有像以往一样,杀猪宰羊在村里饱餐一顿后便带着抢劫的财物扬长而去,而是在村里驻扎了下来。夜幕降临时,“梁子”们开始在坪里生火做饭。郭家屋场殷实户朱家庆家里一夜灯火通明,“梁子”们似乎在集体商议什么事情。6日早上吃过早饭,“梁子”们便离开郭家屋场,向北往桃源茶溪方向开赴。

“梁子”们离开村子好半天,大家还不敢从山上下来。怕他们有诈,有埋伏,杀回马枪。但一个姓王的新化鞋匠还是抱着侥幸心理,第一时间跑进租住在郭家屋场朱家庆家盘点家什。王鞋匠的全部家当只有两只大箱子,一只箱子装着他的补鞋行头,另一只箱子则装着他的劳动收入。听闻“梁子”来了,他逃得比谁都快。“梁子”走后,他比任何人都急切地想盘点自己的损失。

回到家看到放在床底下的箱子还在,王鞋匠的一颗心放下大半。又去火坑里掏他的米缸。因为有过多次的被抢经历,王鞋匠便也有了一些防抢小招式。他在上山之前迅速将米缸埋进了火坑的灰堆里。王鞋匠在灰堆里扒拉出他的米缸,揭开盖子,米没有了。火坑边有未燃尽的枯柴,很显然,他的米被“梁子们”煮吃了。王鞋匠顿时很泄气,把米缸挪出灰坑,放到地上,听到缸里有动静,探头一看,里面有个明晃晃的东西,抓出来一看,居然是一块银元。王鞋匠的脑子马上意识到虽然他的米被“梁子”吃了,但“梁子”没白吃他的,留给他一个银元当米钱。在当时,一块银元可以买20斤米。他米缸里的米只有两升多,还不足5斤。

王鞋匠马上冲出房门,朝着山上大声喊起来:“大家快回来,不要害怕,这些‘梁子’是正规‘梁子’,他们吃了我的米还付了钱给我!给了我一块大洋!”

大家一听他喊,从山上跑下来,各自查检家里,发现房子里一切井井有条,家什都摆在原来的地方,院子晒坪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像这里不曾有人来过似的,没有一点被抢劫的痕迹。不久之后,大家便知道了这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不是“梁子”而是贺龙、萧克率领的长征红军二、六军团。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小小的一块银元,让人民群众看了红军的光辉形象,哪怕是饥寒交迫,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哪怕身陷绝境,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这块银元里,深深藏着共产党人的初心——谁赢得了群众,谁就赢得了人心。

历史的车轮驶过85个春秋,普通的郭家屋场,因为红军曾经来过,注定被写入历史;郭家屋场朱家庆的老屋,也曾因贺龙与萧克设为临时指挥部而被打上红色烙印,为人民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