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故事汇

【清风故事汇】(292)叫停“面子工程”的文彦博

来源: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驻市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 编制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16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他自幼聪颖过人、机敏好学,二十一岁时进士及第,一生历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载。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考中进士。当时,宋夏战争兴起。三川口之战后,鄜延路副总管刘平兵败被俘。临阵脱逃的鄜延路驻泊都监黄德和却趁机诬告刘平投降西夏,并用金带贿赂刘平的奴仆,让他作伪证证实刘平投敌。刘平一家两百多人因此入狱。仁宗命文彦博审理此案。通过仔细审查,文彦博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准备对黄德和等人依法进行处理。但黄德和的同党很多,图谋推翻文彦博的审理结论,煽动朝廷另派了御史来河中办案。文彦博拒不接纳,对新来的御史说:“朝廷忧虑此案办不成功,所以才派你来。现在案情已审出结果,你应该马上回朝廷。倘使此案有反复,我文彦博宁愿承担责任。”在文彦博的坚持下,黄德和及刘平的奴仆最后被正法。

  元丰一年(1078年),黄河水患泛滥,有个叫李公义的人,请求以铁龙爪治黄河。宦官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制作浚川耙(用木耙系石块坠入河底,在船上用轱辘绞动木耙来往挠荡泥沙),天下都笑着谈论浚川耙,认为拿它治理黄河等于儿戏,只有王安石相信它,派遣都水丞范子渊实行此法。范子渊奏称浚川耙的功用,可以让河水都回原道,退出被淹没的民田有数万顷。文彦博走访了很多水患多发地区后,发现用浚川耙效果甚微,而朝中百官怕扫了宰相王安石的“面子”惹祸上身,谁也不敢说出实情,从而让这项“面子工程”大行其道,劳民伤财。文彦博直言进谏:“黄河的水患用浚川耙根本无济于事,即使愚蠢至极的人都知道没有效果,我不愿跟着他们胡说欺骗您。”宋神宗派人调查后,发现结果正如文彦博所说,随即叫停了“面子工程”。

  清风寄语:

  文彦博驳了宰相的“面子”,却保住了老百姓的“里子”。干工作不能为了看得见的“面子”,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是“有里有面”的事。

  “作秀”不能替代“做事”,“造势”不等于“造福”,要想真正“有面子”,关键是“强里子”,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向“面子工程”坚决说不,要练就科学决策的硬功夫。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决策得民心、顺民意,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共产党人的“面子”,从来不是个人的颜面,而是群众的口碑。面子都是老百姓给的,多办利民实事,多积尺寸之功,百姓自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