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师德(630-699),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人,二十岁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江都县尉后累迁至监察御史,曾两度拜相,是唐朝一代名相、名将。
娄师德一生文武双全、宽厚隐忍、恭勤朴忠、廉洁守正,曾对吐蕃八战八捷,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不取一钱的高洁品行、坦荡宽宏的处事态度更是为人传颂,成为历代官员的楷模和行为典范。
娄师德身居高位却不搞特殊化,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背后,更彰显出躬身力行、以身作则的好作风。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有一次前往山西并州巡视,在驿站吃饭时,娄师德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而下属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便把驿长叫来了解情况。原来自己一行人来得突然,驿站来不及准备那么多细米,只好给下属吃糙米,娄师德听了说道:“这样不好,客人是不能分等级的。”于是放下手中的白米饭,和随行的官员一起吃糙米。
娄师德生性宽厚、朴素随和,为官数十年不取一钱,位至台辅,家中却极为贫困。为了杜绝别人送礼,他反复宣扬自己富可敌国,在老家两三口人就有楼房两栋。这话传到了武则天耳中,她到泰山封禅路过原武时特意去看,却没有见到一处高大建筑。娄师德就指着自家门口说:“陛下请看,这过道不就是楼吗?”众人望去,只见木门紧闭,门头上只有遮蔽风雨的门楼。武则天又问:“那还差一楼呢?”娄师德幽默地回道:“臣名字中不是还有一‘娄’吗?”武则天笑道:“原来是这样两栋楼啊!好,这个双楼好,就把这个村子叫‘双楼’吧!”“双楼村”便成为原阳县沿用至今的村名。
清风寄语:
娄师德的富可敌国,不是拥有的金银财宝,而是流芳后世的清廉风骨。
宁可清贫,不作浊富。现代社会,各种利益诱惑纷繁复杂,一些人在金钱、权力面前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所谓的“富”而不择手段,破坏社会公平正义,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坚守廉洁奉公的榜样,生活朴素,却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兢兢业业,深刻诠释了真正的富足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心灵的充实和人民的认可。
清廉是福、贪欲是祸,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筑牢思想防线、坚守纪律红线,全面查找廉洁风险点,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做到明是非晓荣辱、知敬畏存戒惧、知廉耻守底线,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使其真正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养一身浩然正气,修一颗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