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飒(约公元前10年-公元60年),字子产,河内修武(今河南省修武县)人。卫飒出生于西汉末年,少年家境贫困,但聪敏好学,精通经史,善作文章,为官时清正廉明,广建学堂,教化乡民,一心为老百姓谋福利。历任历州郡宰、侍御史、襄城县令、桂阳郡太守等职,因政绩斐然,百业兴,民风淳,深受民众的爱戴与朝廷的器重。
东汉初,卫飒被任命为桂阳郡太守。桂阳郡地处边陲,开化较晚,民“不知礼则”(不懂得如何遵守礼仪)。卫飒莅任后,广建各级乡学,振兴教育;设制婚姻之礼,淳化风俗。数年之间,“邦俗从化”,中原文明开始在祖国边远地区生根开花。
含涯、浈阳、曲江三县是西汉武帝时归辖于桂阳郡的,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离郡治远,有的近千里之遥。官吏往来办差,总要征发民役乘船而行,被称为“传役”。每有官吏出行,便需数家百姓服役,百姓深以为苦。有的百姓为逃苦役,不惜背井离乡。卫飒察知民之疾苦,便率领民众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并沿道设客舍驿站,交通大为便利,商旅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京路”,后人称为“西京古道”。“西京古道”的开通减轻了百姓的劳役,杜绝了奸吏从中作梗,流散在外的百姓也逐渐返回,村落城镇慢慢形成,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卫飒在桂阳郡任职十年,郡内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卫飒奉命离开时,当地百姓沿途相送,甚是不舍。
《后汉书·循吏列传》记载:“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卫飒勤政清廉、体恤民情、严于职守、不辞辛劳,他做官好比治理自己家一样,所施行的政策,无一不合乎事理;各项措施,莫不从当时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清风寄语:
民生无小事,卫飒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了自己的家事,办的是实事,惠的是民生。
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用情用力解决好“关键小事”,顺应群众期待。要力戒蹲在办公室隔着手机电脑屏幕“雾里看花”和“水中望月”,力求眼睛向下、脚步向下,“零距离”走进群众察民情听民声,掌握“一手资料”,在“家长里短”中精准把握群众思想的脉搏,切实把群众期盼解决的难点、痛点、堵点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确保作出的决策能够最大限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的作风贯彻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越是激流险滩越要奋勇向前,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实干加巧干,从做精一件小事,到推动一批实事,再到办成一类大事,让为民办实事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