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2.2;"> 李端澄(公元1444年-1515年),号知非子,明武陟县王顺村人。历任肃州兵备副宪、云南按察使等。其为官清正廉洁,不附炎趋势,勤俭节约、为国守财。民间还流传着他在主持修建嘉峪关楼时“廉洁奉公 廉至一砖”的故事。
明弘治七年(1494年)谕令肃州加固嘉峪关,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关楼。但当年的嘉峪关是不毛之地,在此建造关城,难度颇大。李端澄为了坚决不浪费国库银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数百名能工巧匠,让大家献计献策。
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提出,先绘出整个关城的图样,根据图样制作出模型,然后按比例放大,精确计算出全部用料。为了确保方案可行性,他带领了几名助手,对嘉峪关展开了细致地勘测。测量完成之后,易开占开始设计城墙的样式,他绘制设计图,并制作出两个精细的木质模型。其中一个是按实际比例制作的嘉峪关模型,另一个则是十倍放大版本,而放大模型让整个设计的细节看起来更为清晰。
通过计算和测量,易开占得出嘉峪关修建需要的砖块数量为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李端澄采纳了这个结果,并且组织人们采矿烧制,运来大批建材,还加派监工严把质量关,确保砖块的规格尺寸完全符合预定要求。为了严格控制每一个工序的质量,所有砖块上都刻有制作者姓名,以确保责任可查。
施工过程中,有人不相信易开占能够计算精准到个位数,就偷偷藏了一块砖,没想到,工程收尾时,偏偏少了一块砖。藏砖的人被深深感动,于是拿出这块砖并说明情况。参与筑关的人员震惊了。作为对奇迹的补偿和展示,人们特意将这块砖放在嘉峪关城楼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一处狭窄檐台上,永世纪念。
“一块砖”的故事,既是对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李端澄勤俭节约、为国守财的肯定。
清风寄语:
偌大的工程建设,精确到一块砖。公职人员过“紧日子”的行动,也就在这一砖一瓦的锱铢必较当中。
要涵养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修好“正确政绩观”这门必修课,切实做到讲奉献不求索取、讲艰苦不图安逸、讲奋斗不计名利。要真正提升“人民公仆”的责任意识,真正把“公家事”当成“自家事”,用自己的“紧日子”为群众争取“好日子”。
要涵养过紧日子的行动自觉。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党员干部要立足岗位职责在开支上做“减法”、在效率和服务上做“加法”,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小事做起,坚决落实每一项节约措施、用好每一笔公共资源,坚决杜绝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大力弘扬勤俭风尚,清廉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