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聿修(511-582),字叔德,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北魏中书令袁翻之子。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世无争,九岁时被州里辟署为主簿,深受尚书崔休赏识。官至吏部尚书,在官廉洁奉公,被称为“清郎”、“清卿”。
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袁聿修在吏部任职时,齐已是政治衰败,道德沦丧,办事如违背权要之臣,可能立刻引来杀身之祸。从北魏到北齐,尚书台郎向上司送礼拉关系成了惯例。袁聿修任吏部尚书十年,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有旧交,每次在尚书省开玩笑,总称袁聿修为“清郎”。
武成帝大宁初(562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官员得失。经过兖州时,刚好邢邵正任兖州刺史。考察时,邢劭不好对他有特别表示,他走了以后,就派人送白绸作礼物。袁聿修不仅退还白绸,还写信给邢邵说:“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贵。”意思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邢邵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匆忙之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弟昔日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了。
清风寄语:
“人伴贤良品自高”,人生需益友,袁聿修与邢劭之交乃君子,成就了友谊佳话。
党员领导干部与谁为友,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品行修养、前途命运。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真正的朋友,一定是正直、诚信,有才华、有学识者;而不是酒肉朋友、同流合污、江湖义气者。
党员领导干部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交友,以德为要、以信为基,亲君子、远小人。更要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做到交往有原则、有底线,不交无德之人,不交无义之人,不交无耻之人。
以德会友、以友辅仁,这种“高山流水”的精神享受,才是君子之交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