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达(1908-1969),湖南长沙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5期学员,曾参加南昌起义。建国后历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在儿子许延滨的回忆里,父亲严格得近乎“冷漠”。他曾严厉警告儿子:“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如果你对别人讲自己是司令员的儿子,就不许你回这个家。”于是,许延滨在学校填表时,家长档从来只写母亲的名字。高中毕业时,学校准备推荐许延滨出国留学,负责政审的同志查看档案,发现他没有写过父亲姓名,去家中了解情况,才知道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许司令员。更意外的是,许光达不准许延滨去留学。许光达恳切地说:“高级干部子女在国外会受到特别照顾,对子女的成长没有好处,还是推荐那些优秀的工农子女去吧。”
这样的事情,在许光达家中数不胜数。一次,许光达收到侄女的来信,要求五叔许光达在北京给她找个工作。许光达在回信中批评了侄女不安心待在农村的思想,鼓励她好好读书,为建设家乡出力。
1957年,许光达90岁的父亲去世。按照长沙当地风俗习惯,要办隆重的丧事。在家乡的几个兄弟多次拍电报,要他回去主持葬礼,还提出许多要求。许光达认为,他回去要惊动许多地方官,如果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为父亲送殡,此举与国民党的官僚无异。他只派了一位熟悉当地风俗民情的工作人员,带着200元钱,代为料理丧事,并反复交代一定不能超过老百姓办理丧事的标准。许光达的几个叔伯和兄弟对此不满,以提出“不葬”表示“抗议”。许光达反复做工作,亲属终于同意下葬。整个丧事共花费了150元。后来,许光达的母亲去世,家乡再也没人提出额外要求了。
将军并非冷漠无情,父亲去世,许光达非常悲痛,但他要以身作则;他虽然不帮侄儿侄女安排工作,却出钱供他们上学。他把自己对子女最深沉的爱,凝练成了“清白传家”的四字家训,至今陪伴着儿孙。
清风寄语:
共产党人许光达的“冷漠”背后,是他不曾宣之于口的爱。他爱着自己的家人,更热爱着自己为之流血奋斗的国家。
治家时,坚持原则毫不让步,把严以律己当做家风家训来践行;为国时,苟利国家生死以,把为民谋福祉当做人生目标来追寻。治家如治国,爱国如爱家。
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顾国家,就是爱小家。总书记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