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故事汇

【清风故事汇】(157)赈灾第一 皇帝第二

来源: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驻市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04

颜希深(1729—1780),字若愚,号静山,又号浚溪,广东连平县元善镇人,贡生出身,官至湖南巡抚、云南巡抚。在清中期留下了工于谋事,耻于谋私,做官清正廉洁的官声。

清乾隆二十六年,乾隆南巡。对地方官员来说,皇帝巡视是莫大的荣光与恩宠,能向皇帝汇报工作,展示各方面治理成果,得到皇帝的褒奖,是毕生难逢的良机。南巡沿途,各地官员搭起彩棚,铺上地毯,穿上最为鲜美的朝服,跪拜迎驾。皇帝上岸,官员前呼后拥,汇报政绩。可当南巡的船队到了济宁这个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却发现码头上并不热闹,御道上没有多少气氛。山东巡抚前来询接,独不见济宁知府颜希深。乾隆皇帝大怒,命山东巡抚把颜希深及他的母亲找来接驾。

颜希深的母亲何氏就住在济宁府,很快就到了。何氏向皇帝解释道:“颜希深早就接到下札,做好了准备接驾,并不敢离开济宁。谁知前两天,河道出险,大水淹了村庄。由于情况紧急,他率济宁文武官员上堤抢险去了。抢险结束,他回到家中,准备接驾,无奈灾民成群结队,来到济宁府衙,要求开仓赈灾。一边是天子巡视济宁,一边是灾民嗷嗷待哺,实在没有两全之策。我想,天子以民为本,就叫儿子开仓赈灾去了。”

过了不久,颜希深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只见他从头到脚都是泥水,面色疲惫,官容不整,见了皇帝就叩头谢罪,说:“皇上巡视济宁的下札早就收到,也作了准备,不巧的是运河决口,面对成千上万的灾民,只得开仓赈灾。受灾之人饥肠辘辘,唯恐落人之后,你争我夺的场面很多,为臣不敢不亲自监督,不敢离开职守,维持正常秩序,不准奸猾之徒乘机浑水摸鱼,以致误了接驾供差的大事。”一席话说得乾隆连连点头。

乾隆又到济宁府衙视察,见府中都是布衣粗粮,认定颜希深“清操自励”,“他时可大用”。

清风寄语:

赈灾与接驾,孰重孰轻?民与官,孰重孰轻?颜希深为民务实的政绩观,正是民本天下最生动的体现。

在实际工作中,只唯上,不唯下;图表象,不落地;赚政绩,博吆喝等现象并不鲜见,为了给上级留下好印象而出现的“假大空”、“虚偏慵”这种表里不一、虚张声势的作风与以民为本、实事求是的要求大相径庭。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心中有民”才是为政之道,服务为民,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落实到要害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根除眼睛向上、弄虚作假、以权谋私、撞钟思想的顽疾,怀揣一颗淡定豁达的平常心、一颗视名利如粪土的淡泊心、一颗不计得失的奉献心、一颗孜孜以求的进取心,不断增强为民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