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园,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状元。
王杰公正廉明,教诲学生也要廉洁奉公。他曾督浙学三任,督闽学两任,门生众多。一次,他的一个门生调任回京,遇上王杰的生日,便送上白银数百两以示祝贺。王杰诚恳地对他说:“我以前是怎么教导你的?今天如果接受了你的馈赠,之前的教导又当如何呢?”门生实为感动,遂持谢告退。
王杰从不谋求私利,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一样。王杰的儿子很有才华,曾在京城为父代笔,左右的官僚都很关心,希望他能金榜题名,就连乾隆皇帝也多次问及。但是,王杰认为自己的儿子喜欢喝酒,不适合做官,况且自己身居高官,儿子若参加考试,同僚必然有所照顾。因此,每届考试时,就先与左右同僚打招呼说:“你们谁要是科举的时候推荐我儿子中举,我就会狠狠地弹劾他。”后来他儿子回老家陕西想参加本省乡试,当时的陕西巡抚恰为王杰的门生,王杰赶紧派仆人专程回乡嘱咐,要求巡抚不要徇私情。正因为王杰对自己的儿子要求都如此严格,所以别人从不敢拿自己的私事去请托他。
王杰在生活上很简朴,从不铺张。有一次,大贪官和珅在乾隆面前说王杰贪赃枉法,在家乡盖有三王府、四王府。乾隆皇帝就让陕西巡抚偷偷去调查。巡抚一到王宅,发现这里破旧狭窄如贫民窟,就向当地百姓询问“三王府、四王府”的由来。原来,“三、四”是排行,“王”是姓氏,并非是王家家宅豪华如王府。乾隆皇帝得知实情后,特诏王杰前来,对他说:“卿为宰相,而家宅太陋。”赏银千两给他修缮房屋。王杰至此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但他还是谢绝了皇上的美意。
嘉庆八年(1803年),王杰告老还乡。至此,他任官40余年,却跟读书时一样贫穷。嘉庆皇帝亲赠诗为其送行∶屡蒙恩旨秉文衡,艺苑群瞻桃李荣。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
清风寄语:
身为父母,我们都会“爱子心无尽”,但王杰却以严相待,严而有格,不徇私情,值得我们学习。
“爱子,教之以义方”,才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怎样的家长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宽严有度,宽严相济,才是教育孩子的必修课。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如果利用自己的特权为自己的孩子铺便道,搭便桥,谋便利,实则是加害于他。多少贪腐路上的“父子兵”,都是家庭教育不严不正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