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多次手书“天地正气”自勉。现湘阴县柳庄左宗棠故居匾额、西安碑林刻石均可睹其风貌。湖南省图书馆亦藏其手迹绢本,高66厘米,宽29.8厘米。自古以来,中国正人君子、大丈夫就把浩然正气作为自己的人格操守。战国时期《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还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左宗棠的天地正气观跟孟子的大丈夫观、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观是一脉相承的。正气,就是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和刚正的气节。
秉持正气,人品端正
左宗棠一生秉持浩然正气,人品极为端正,勤奋好学,爱国爱民。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县人。他生于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出身贫寒,入赘湘潭周家,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人,之后三次参加礼部会试不第,遂绝意科场,潜心治学。左宗棠少有大志。有一次,他进京赶考路过洞庭湖,作了一副《题洞庭君庙》的对联:“迢遥旅路三千,我原过客;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这可见其意态雄杰、志向远大。他还写下一副对联自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他对自己的勉励,也是他一生思想的写照。
年轻的左宗棠才学优长,人品纯正,被在籍的原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以国士待之。两江总督陶澍与举人左宗棠在渌江书院相见恨晚,结为忘年交。云贵总督林则徐主动约举人左宗棠在岳麓山下的湘江舟中夜谈。那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底,云贵总督林则徐“自云南引疾还闽,道湘上,遣人至柳庄招公(指左宗棠)。公谒之长沙舟中,一见诧为绝世奇才,宴谈达曙乃别。”这就是著名的“湘江夜话”故事。
左宗棠有经世才略,常以“今亮”自许。“今亮”就是当今的诸葛亮、大军师、大丞相之意。但他三次会试不顺,始终没有考中进士,因此只能长期在乡间教书和投身僚佐。左宗棠在湖南巡抚幕时刚直不阿,得罪了权贵,卷入一场官司,几乎惹下杀身之祸。很多大臣站出来力救左宗棠。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上奏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咸丰皇帝向南书房行走的郭嵩焘了解左宗棠的情况。郭说左的才干极大,料事明白,没有办不了的事,人品极为端正。曾国藩、胡林翼等地方大员也给左宗棠说好话。于是,左宗棠得以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曾国藩军务。左宗棠回长沙募勇六千,组建“楚军”。不到二年,左以军功升任督抚大员。以后,左宗棠筹办福州船政,平定陕甘,收复新疆,救援台湾,抗击法军,功勋卓著。
抬棺西征,收复新疆
“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左宗棠原本是一介书生,后来成为督抚大员、湘军统帅。晚清乱世,国家特别需要左宗棠这样真正的人才。封疆大吏左宗棠把报国之志和为民之情的家国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家国情怀,就是指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体现了个人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左宗棠离闽时,知道新疆形势已经危急。他已预感到此行去陕甘,还必将远征到新疆。他就给福建湖南会馆题了一副对联:“瓯浙越梅循,海国仍持使者节;陇秦指疏勒,榕垣还作故乡看。”疏勒就是指新疆的最西边喀什噶尔一带。
到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新疆形势已经十分危急。陕甘总督左宗棠致信总理衙门,提出“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第二年,左宗棠上《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指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还上奏说:“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这表明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坚定决心
1876年5月,左宗棠从兰州抵达肃州(酒泉),在这里设置大本营,指挥调度全军。左宗棠进兵新疆的战略是“先北后南”,“缓进急战”。1878年1月,前线捷报传来,除伊犁地区外,整个新疆都已经收复。左宗棠又制定军事方案,分三路大军逼近沙俄控制的伊犁地区。1880年4月,68岁的左宗棠带领一支亲兵卫队,抬着一口棺材从肃州前往新疆地区。一个月之后,左宗棠一行抵达新疆哈密,就地设立行营。最后,清政府派曾纪泽与沙俄政府谈判,索回了伊犁地区。左宗棠以必死的决心“抬棺西征”,成功收复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成为了民族英雄。
左宗棠十分重视新疆的经济建设。当战争仍在进行时,每收复一城,他就派专人前往办理善后。一俟战争结束,即着手召集流亡,兴修水利,恢复生产,改革税制,仅仅两年时间就取得了一定成效。他还在新疆整修道路,栽种杨柳,推广蚕丝业,“移浙之桑种于西域”。之后,新疆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了巩固西北边防,1877年5月,左宗棠在《统筹新疆全局疏》,“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必须“设行省,改郡县”,加强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统治。“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濬1879年写的这首七绝,热情歌颂了左宗棠西征军收复和建设新疆的壮举。
律己至严,清正廉洁
左宗棠心里没有自己和家人,只有国家和人民。《清史稿》记载,左宗棠“刚明耐苦”,“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左宗棠说:“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又说:“天地民物,莫非己任。挺身任事,不敢推诿……丈夫事业,非刚莫济。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当时,左宗棠身居总督高位,对家里人和下属却特别严格。左宗棠于僚属馈赠,向不收受。一次,红顶商人胡雪岩从上海给远在甘肃的左宗棠送来一架金座珊瑚顶、两只大人参,以感谢左宗棠为他奏请皇帝赏赐黄马褂。左宗棠命人将这两件贵重物品都退还给了胡雪岩。
左宗棠特别看重左家后代的品性,不愿意他们养成纨绔子弟的作风。当时,总督每年的养廉银可达两万两。然而,左宗棠每年寄回老家的钱只有两百两银子。他觉得自己给的钱少,儿女们就会自我奋斗;给的钱多,一定会坐享其成。左宗棠有次跟曾国藩聊天,这样说道:“凡人贵,从吃苦中来”,“收积银钱货物,固无益于子孙,即收积书籍字画,亦未必不为子孙之累”。左宗棠的儿子们偶尔来总督署小住,左宗棠总是不忘叮嘱:“在督署住家,要照住家规模,不可沾染官场习气、少爷排场,一切以简约为主。”在左宗棠看来,家人可以过得苦一点,关键是不能作风变坏。
左宗棠50岁时给家里人写下一副对联:“慎交游,勤耕读;务根本,去浮华。”左宗棠60大寿,左的儿子觉得应该将湘阴县老宅(柳庄)改建一下,以示庆祝。次子左孝宽知道父亲很可能不会同意,就花费600两银子先改了再说。左宗棠写信对左孝宽一顿痛骂:“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怒。”“不知孝宽果能一日仰承亲训,默体亲心否。养口体不如养心志。况数千里外张筵受祝,亦忆及黄沙远塞、长征未归之苦况否。”
左宗棠对自己家里人“小气”,是不愿天下贫穷,而自家独富。在一封家书中,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做法:“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然而,左宗棠对国家、社会和友人,特别慷慨。同治八年(1869),湘阴县发生水灾,左宗棠捐银一万两。光绪三年(1877),陕甘等地大旱。身为总督的左宗棠带头捐款救灾,捐给陕西一万两,捐给甘肃庆阳三千两。光绪五年(1879),原陕西巡抚刘典逝世,家中老幼无以为养。左宗棠私人拿出六千两银子,为刘典治丧,并接济他的家人。
西汉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南宋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晚清左宗棠坚韧务实,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创办福州船政局和马尾船厂,成功收复新疆,尽显其凛然正气和家国情怀。曾国藩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