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世上走一遭,谁不想留下点什么呢?!大多的平民百姓想的是要把财富留给子孙后代,真正的共产党人会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风流人物自然期盼流芳千古,为之奋斗一生的多如牛毛,能够不朽的却是凤毛麟角。近日重读六年前发在个人博客、空间、微信里题为《观微电影《泥印》、读《马廷鸾》百度百科有感》的五绝诗:“身修悟四留,坦荡度春秋。名就功成退,悠然乱世牛。”又有了新的感慨。
不到半个小时的微电影《泥印》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南宋度宗朝的宰相马廷鸾留下四枚泥印,泥印上面分别刻着四句座右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成为扶风马氏的传家宝。传到新时代马庆余手中,不料想其中的一枚泥印被儿子马山拿去作为礼物,送给单位的主管牛局长,以求得仕途升迁。马庆余参加台北马氏省亲会才发现少了一枚,立即赶回家,跟儿子晓以大义,父子一同赶赴牛局长家,拿回了泥印。之后牛局长因为贪污受贿,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儿子庆幸父亲有先见之明,父子自然要感激祖宗留下的“四留”传家宝。
从百度百科中认识这个南宋度宗朝的宰相——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1247年,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只可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马廷鸾饮恨引退,自罢职归家。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马廷鸾引退居家十七年,指导儿子马端临完成历史巨著《文献通考》348卷,马端临终成宋元之间著名的史学家。马廷鸾为人厚道,处世精明,终身以“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作为座右铭,著作有《碧梧玩昔集》24卷及诗、词、传、记等。
对《文献通考》作些了解,它是宋元时代学者马端临编撰的一部典章制度史,共348卷。因“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自序》)。马端临在其34岁左右开始著这本书,用时20余年。在编撰过程中,得到父亲马廷鸾的悉心指导,从全书的指导思想到编写体例,以及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都贯穿着马廷鸾的辛勤劳动与深思熟虑,可以说《文献通考》凝结了父子两代的心血。《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南宋灭亡七百多年了,马廷鸾父子到如今看来也算得上是不朽的人物。在那样的乱世里,假如没有马廷鸾的“四留”座右铭,说不定就没有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即使当过度宗朝的宰相,能够流芳千古是很难得的。再假如马廷鸾的“四留”座右铭不是泥印,而是金印玉印之类的,在宋元之际那样民不聊生的乱世里,在七百多年来的无数次改朝换代中,能够保存下来成为扶风马氏的传家宝同样是很难得的。重温马廷鸾的“四留”座右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告诫我们要守住绿水青山,不要肆意掠夺大自然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告诫我们要力行勤政务实,不要挖空心思追求高官厚禄;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告诫我们要坚守人民情怀,不要有搜刮民脂民膏的非分之想;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告诫我们要坚持勤俭节约,更不要吃子孙饭折子孙福。也许就是这四枚泥印留下的一些启示,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