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以来,我市中心城区多所中小学校周边的流动摊贩明显增多。摊点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消费需求,却也同步带来食品安全与交通安全双重隐患。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摊贩无证经营、操作不规范,食材暴露于尘土飞扬的街边,而占道经营更是导致上下学时段交通严重拥堵,人车混行险象环生(详见本报9月5日第六版《无序摆摊加剧交通拥堵无证经营存食品安全隐患》)。
流动摊贩的聚集,反映出一定社会需求。学生放学后难抵价格低廉小吃的诱惑。因时间自由、投入不大、门槛不高,摆摊成为部分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学生有购买食品的需求,商贩有摆摊赚钱的动力,本来是各取所需的好事一件。然而,记者在现场看到,绝大多数摊贩未办理食品经营证照,从业人员也未亮出健康证明,食品加工过程毫无防护,包装材料来源不明,食品安全无从保障。家长陷入“买还是不买”的两难,有时明知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却拗不过孩子的渴望。这种“图方便、轻安全”的消费心态,实际上是对监管缺位的无奈妥协。
另一方面,摊贩挤占校门口道路资源,使原本狭窄的校园周边路段雪上加霜。有的摊贩甚至将推车摆至路中,加上接送车辆聚集,人车争道现象频发,不仅造成交通阻塞,更直接威胁学生人身安全。尽管学校、交警、城管等多方协作,每日安排人员值守、加强巡逻,但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民生和安全,不能顾此失彼,要真正实现既保安全又惠民生,必须采取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策略。首先,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校园周边食品摊贩的管理标准与执法依据,推动登记备案和亮证经营成为常态。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可联合街道,建立摊贩信息档案,加强日常抽检与公示,对违规行为依法惩处,倒逼摊贩规范经营。
其次,合理设置疏导点至关重要。可结合学校周边实际,在不影响交通、环境卫生的前提下,就近选择合适场地,科学规划经营区域,完善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引导摊贩集中规范经营。另外,建立家校社协同共治机制也不可或缺。学校应加强食品安全和交通安全教育,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家长应引导子女理性消费,少购买或者不购买存在风险隐患的食品;公众则应积极参与监督,及时反馈问题。只有形成管理合力,才能既保留街边小吃的烟火气,又守护好孩子的健康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