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县在我市率先推出《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策》,明确对实现“零火点”的乡镇和村分别给予30万元和5万元的专项奖励。这一举措,不仅为秸秆禁烧工作注入了新动能,更以实实在在的资金引导,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探索出一条以激励代惩戒、以疏代堵的乡村生态治理新路。
南县此举意义深远。它直指秸秆焚烧这一“老大难”问题的核心——基层动力不足。以往禁烧工作多依赖于行政命令和巡查处罚,乡镇、村组往往处于被动“防守”状态,压力大而获得感少。南县以“奖补”替代单纯的“罚”,将“零火点”这一治理目标转化为基层可触及、可奋斗的经济收益,从根本上调动了其内生积极性,实现了从“要我禁烧”到“我要禁烧”的深刻转变。这是一种治理思维的创新,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变成本为投资,投资于绿水青山,更投资于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南县的探索正是对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和精准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大气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
秸秆焚烧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推动其综合利用本身就是污染防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录(2021)》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也一再强调要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南县的“零火点”奖补,正是对国家政策法律精神的具体化、本地化实践,是以资金激励为抓手,推动技术推广和利用模式创新的生动体现。
南县30万元重奖“零火点”,秸秆治理开出“创新药方”。要让这项好政策真正结出硕果,关键在于执行与落实,需从实处着力。精准化核验,确保奖金“晒在阳光下”。引入“人防+技防”模式,除了常规巡查,更要依托铁塔视频监控、无人机巡飞等科技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让火点无所遁形,让奖补发放依据确凿、经得起质疑,保护真正干事者的积极性。
资金直达与绩效挂钩,释放最大效能。奖补资金应直达乡镇、村集体账户,明确其可用于弥补禁烧工作经费、奖励先进个人,但更应鼓励将其作为“种子资金”,优先投入到秸秆还田深耕、秸秆收储运、秸秆能源化或饲料化利用等具体项目中,形成“禁烧得奖励-奖励促利用-利用固禁烧”的良性循环。
“奖补”与“服务”并行,疏堵结合更顺畅。奖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县级层面需同步强化服务支撑,例如:统一联系打捆离田作业队、对接生物质发电厂或饲料厂、推广新型还田机具,为基层提供实实在在的出路和便利,让秸秆“有处可去”,让“零火点”的实现更加轻松可持续。
以奖促治,点燃秸秆治理新引擎。南县的创新如同一粒火种,其价值不仅在于一县一地的得失,更在于它为更广阔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用激励引导代替单纯约束,用经济杠杆撬动基层活力。期待这把火能形成燎原之势,烧出一个天更蓝、地更绿、农民更受益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