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种菌 一地三收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0-10 08:58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村民在铺设赤松茸种植带。黄云摄

  细雨如织,青山含翠。9月29日,桃江县鸬鹚渡镇龙塘湾村的百亩笋竹两用林基地里,数十位村民身着雨衣,头戴斗笠,弯着腰,在翠绿的竹林间精心铺设着赤松茸种植带。

  现场,村民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他们将一捆捆扎好的新鲜秸秆,以及一桶桶由秸秆、竹屑和微生物菌剂混合发酵而成的腐质基,抬到林下空地上。在技术员陈建生的指挥下,村民们用锄头将腐质基在林下均匀铺开,整理成一条条高约15厘米、宽约60厘米的垄床。随后,大家将颗粒饱满的赤松茸菌种,小心翼翼地摆放在腐质基上,铺上营养土,最后再把秸秆均匀地覆盖在菌床上。

  顷刻功夫,3条赤松茸种植带已在竹林下蜿蜒展开。

  “秸秆覆盖能保温保湿、抑制杂草,而混入菌剂发酵后,秸秆本身又能变成培育赤松茸的腐质基。”陈建生介绍,过去采用木屑,一年要进货60吨,现在用秸秆能替代三分之一的原料。每亩竹林底下可种植约3分地的赤松茸,亩产预计可达2000公斤。

  这片基地,是龙塘湾村积极探索“笋竹基地+秸秆综合利用+食用菌产业”生态循环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

  近年来,龙塘湾村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村集体年收入逐年增加,还成功注册了“红映龙塘湾”品牌。村里拥有5000亩竹林,借此大力推进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已培育笋竹两用林2000多亩。

  今年是基地培育的第3年,通过砍老留壮、砍小留大、砍弱留强、砍密留疏(“四砍四留”),基地立竹密度已优化至每亩130株左右,林道修缮与杂木清理等基础工作也已全面完成。

  竹林与食用菌这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源于发展思路的转变。

  近年来,桃江县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桃花江竹海景区打造了“竹林基地+食用菌”示范项目。在赴现场参观学习后,龙塘湾村村“两委”对这一生态循环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而竹林基地和食用菌种植,恰好村里已有一定基础。不仅如此,去年龙塘湾村就已尝试用秸秆替代部分木屑培育食用菌,效果十分理想。

  今年,鸬鹚渡镇统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部署由龙塘湾村负责花桥、龙塘湾、板溪等4个村的秸秆回收与综合利用工作。

  “除部分秸秆粉碎还田外,今年预计还有100多吨秸秆将回收到村,为菌菇生产提供充足原料。”村党支部书记谢定乾说。

  在此基础上,龙塘湾村决定全面尝试“笋竹基地+秸秆综合利用+食用菌产业”的生态循环模式。县竹产业服务中心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随即下沉一线,手把手地指导,提供技术服务。

  9月初,一季稻开始收割。陈建生便带领村民们快马加鞭,利用回收的秸秆生产腐质基和木耳菌棒。截至目前,已制作完成15000多个菌棒,其中部分菌棒已被绑缚在基地的竹林之中。

  “竹林中,上部悬挂木耳菌棒;林下空地,则培育珍品赤松茸。”谢定乾说,“木耳预计15天后即可采摘,赤松茸将于11月底上市,再加上冬季的笋,这种‘上下结合’的立体种植方式,真正让我们实现‘一地三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卢静 黄云 郭晶晶 张放军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