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何兵(右三)与村民们一起整理枳壳。
下图:张玉峰在基地查看奇异果长势。卢静摄
凭借科技与品牌实现产值大增的奇异果,借力短视频“唱”响全国市场的合兴甜酒,多元开发拓展“钱”景的青钱柳……这些,已成为资阳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亮眼名片。近日,记者深入走访,了解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的新故事。
小果子撬动大产业
国庆期间,走进资阳区新桥河镇佳惠奇异果黄溪桥种植基地,连片的果园迎来丰收,猕猴桃与奇异果挂满枝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采摘。
“简单说,奇异果就是猕猴桃的‘升级版’。”在种植基地,负责人张玉峰指着藤上的果实向游客介绍,最直观的区别是奇异果表面没有绒毛。
张玉峰的种植技术得益于吉首大学的专业支持。一开始他的基地总面积60余亩,创新采用梨树与猕猴桃套种模式,并坚持生态化管理,通过施用发酵鸡牛粪、人工除草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保障水果天然品质。
“猕猴桃亩产约4500公斤,奇异果约2000公斤。因基地靠近省道,交通方便,能吸引大量过往车辆与游客。”张玉峰说。
2019年,张玉峰将基地扩建至120余亩。然而,疫情突袭导致水果滞销,打乱了原有计划。面对困境,他毅然坚持,并积极开拓市场。
2020年,扩建的基地首迎挂果,产量激增却成了张玉峰“甜蜜的负担”。如此大量的鲜果如何快速销售?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资阳区农业农村局送来了“及时雨”,冻库建设正式启动。张玉峰喜出望外,当即第一个申请建设。自此,基地借助冻库实现了错峰销售,发展步入了新阶段。
2022年,张玉峰成功创建了“佳惠东红”“黄溪翠玉”等自主品牌。得益于冻库保障的稳定供应,产品成功进驻益阳中心城区各大水果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这个品种在超市能卖到8元一个,”张玉峰随手摘下一颗奇异果介绍道。目前,整个基地年产量已达240余吨,平均亩产约2吨。基地的发展也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长期聘用员工30余人,其中包含20余名脱贫户。
基地销售步入正轨后,张玉峰将重心转向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他研发的“大棚松土装置”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吸引了桃江、安化等地的同行前来观摩学习。此外,他专门开辟了2亩育苗区,每年冬季培育4万株优质果苗,以优惠价格供应给周边种植户。
近年来,资阳区大力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累计建成产地冻库205座,覆盖89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这一举措不仅帮助一批像张玉峰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更通过错峰销售实现了产品增值,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动力。
甜酒飘香大市场
提及资阳区的特色产业,合兴村甜酒久负盛名,郭春生的旭蓝甜酒厂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一家。
郭春生不仅是甜酒师傅,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开他的视频号,一条条肩挑甜酒、即兴说唱的短视频镜头感十足,其中多条视频播放量已超10万,让他成为了推广张家塞甜酒的“流量担当”。
郭春生曾长期致力于发展规模养殖业,并积极带动周边208户困难、残疾家庭共同创业。2019年,他的养殖事业受挫,之后,不幸罹患一场大病。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2021年,郭春生身体逐渐康复。此时,资阳区农业农村局主动派出工作人员上门走访,鼓励他重拾信心,抓住机遇再次创业。
“其实在发展养殖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会手工制作一些甜酒,当时并没有拿来销售,而是作为一份小心意,随产品赠送给客户。”郭春生回忆,看到合兴村甜酒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想起客户对自家甜酒的频频夸赞,便萌生了发展甜酒产业的想法。
2021年7月,他从过去帮扶的208户家庭中遴选出40户特困残疾人家庭,成立了残疾人托养中心,并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在甜酒厂就业的机会,让他们能凭双手创造价值。一个月后,他的甜酒厂便正式投产。
然而,与许多新兴的快消品不同,甜酒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传统产品,市场开拓充满挑战。如何为甜酒找到新定位、讲出新故事?
郭春生系统性挖掘了合兴村作为洞庭湖码头的商业历史,复原了“永春药铺”“裕丰日杂行”等众多老字号的背景故事,并将它们打造为厂房内的文化展陈。为了让这份文化内涵赢得市场认可,已过五旬的他主动拥抱互联网,拍起了短视频。令人惊喜的是,他那带着乡音的亲切吆喝,成功吸引了超百万观众,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10万元,成功打通了传统产品与新兴消费群体之间的桥梁。
除了郭春生的旭蓝甜酒厂,这些年,合兴村的品牌甜酒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合兴甜酒不仅走进了全市大小实体店,占据了当地85%的市场份额,而且,线上销售额占比达50%,合兴甜酒端上了全国各地的餐桌。
从2023年初到2025年,合兴村甜酒从业人员由300余人增加到800余人,覆盖了从糯米种植、甜酒酿造到包装销售的全产业链。目前,全村甜酒年产量突破300万公斤,较2023年翻了一番;年产值也从1500万元跃升至目前的30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青钱柳“钱”景广阔
在张家塞乡高坪村程锦农业的加工厂房内,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负责人何兵正与村民们一同熟练地翻烘药材枳壳。
何兵2015年从药材收购起步,不断积累经验,拓展销售,并积极发动周边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种植枳壳、玉竹、黄精,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他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具有广阔前景的青钱柳,并将其培育为企业新的主导产业。如今,企业不仅将初加工药材直供药厂与饮片厂,更将青钱柳开发成代用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我们乡镇90%的中药材原材料都由我们负责回收,收购范围更覆盖安化、沅江、桃江、邵阳等地,年原材料收购超千万元。”何兵介绍。
何兵与青钱柳的结缘,始于一次江西的药材收购之行。当地民众普遍以野生青钱柳叶泡饮,并反馈其对治疗高血压有一定辅助作用。他将叶子带回给家人试用,一段时间后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这让他坚定了发展青钱柳产业的信心。
主意打定后,何兵果断投入50万元,引进野生青钱柳种子,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在高坪村集中发展500亩青钱柳种植基地,并带动周边百姓利用房前屋后广泛种植,既绿了家园,也富了口袋。
青钱柳经济效益显著。每年4月的嫩叶是制茶上品,6月至10月可持续采摘,叶片随摘随发,直至11月落叶,亩产收益可达1000元以上。此外,何兵与团队不断延伸产业链,将种子用于育苗之外,更创新开发出手串等文创首饰,极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资阳区的中药材产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去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0.33万亩,总产量1786吨,并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