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洞庭湖畔,秋意初显。大通湖区河坝镇学名堂培训学校排练室内,情景剧《承诺》正在进行联排。这部以“湖南好人”陈月娥20年照料孤寡老人为原型创作的文艺作品,不仅是区音乐家协会与该镇“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的成果,更折射出河坝镇以文化为笔、民生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写下的生动注脚。
民生温度:“一村一年三件事”里的民心所向
“今年村里要办的三件事,是我们自己投票选的!”近日,王家湖村村民陈立军指着村口的公示栏,欣喜地说。今年以来,河坝镇以“一村一年三件事”行动为抓手,将文化传承与民生需求深度绑定——通过村民议事会征集年度最迫切的三项民生工程,由村“两委”牵头落实,让文化扎根于村民的真实诉求。
这一机制在三财垸村结出硕果。针对工业园植物提取企业的原料需求,村党总支主动谋划“订单农业”项目,与湖南康玖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桑叶、苦瓜收购协议,创新“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种植大户蒋献华捧着刚采摘的鲜桑叶笑道:“签了合同不愁卖,价格有保障,心里踏实!”截至目前,企业已收购鲜苦瓜4000公斤、干桑叶2200公斤,村民直接增收3.6万元,1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3500元。“试点成功让我们更有信心,下一步要扩大规模,让村集体‘家底’更厚,村民腰包更鼓!”村党总支书记刘忠喜说。
文化厚度:根脉深耕里的乡风蝶变
如果说民生实事是文化的“物质注脚”,那么传统文化的深耕则是河坝镇的精神密码。
王家湖村以“孝”立村,将“孝老爱亲”融入家风建设:门前悬挂的文明星级牌、每年重阳的敬老盛典、20年如一日照料孤寡老人的陈月娥……好家训涵养好家风,好家风滋养好乡风。如今村里邻里互助成风,矛盾纠纷渐消,“全国文明村镇”的奖牌成为最生动的文化名片。
在铭新村,一场“人居环境群众互评互比”活动正改写着乡村治理的逻辑。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被打破:4支由村民组成的评议团交叉检查,围绕“庭院整洁、垃圾处理”等六类指标现场打分,合格户当场领积分券,不合格户督促整改。“看到别人家柴火摆得齐整、种满鲜花,才知道自己家还有差距!”评议团刘大姐的话道出村民心声。活动评选出“优秀户”56户,发放积分券369张,村民凭券可在村超市换购商品。如今,村民把爱护环境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比学赶超蔚然成风。
产业热度:融合发展里的富民密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共享与创新。河坝镇以“村BA”为纽带,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球员是村民、裁判是教师、记分员是志愿者,这场“草根篮球赛”线上直播超万人次观看,更借势开展农产品助农销售,让体育流量成功转化为经济增量。
沙堡洲村的大通湖垂钓场则是文化赋能产业的另一样本。标准化钓台、完善设施吸引周边钓友纷至沓来,月均创收超4000元。村民不仅能通过管理钓场获得工资,自家养殖的草鱼、鲫鱼更直供钓场,省去中间环节,收入大幅增长。村党总支书记程钢介绍,下一步将升级周边道路、照明等设施,10月1日正式完工后,预计游客量将激增。
从孝老爱亲成为习惯,到渔耕记忆融入血脉;从文体活动点亮生活,到人居环境共治共享,文化正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源头活水。目前,河坝镇谋划的7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动工,4个竣工、3个稳步推进:农乐垸村光伏项目创全省并网最快纪录,益杨木业预计年底产值2000万元,大新河堤防加固汛期前完工……这些项目的落地,既是文化振兴的“硬支撑”,更是民生福祉的“实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