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爹甜酒创始人周国泉。刘馨予摄
清晨5时,南县的石板小巷还笼罩在薄雾中,位于县城学正街的周爹甜酒门店已经亮起暖黄色的灯光。灶台上,巨大的木甑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糯米特有的香甜气息,头发早已花白的周国泉擦了擦额角的汗珠,仔细检查着甑中糯米的熟度:“甜酒酿制,急不得也慢不得,火候差一分,味道就差千里。”
周国泉与甜酒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四十年前,那时他还只有一辆小三轮,载着每天新酿的甜酒走街串巷吆喝。“我做甜酒是从我爸妈手里传下来的,那时候没什么机器,全凭一双手、一双眼睛。”他记得最初学习时,爸妈教他的第一件事不是技术,而是心法:做甜酒如待人,用心则甜,敷衍则酸。
后来,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拼,周国泉却选择留在家乡:“大家都往‘钱’看,我偏偏往‘前’看,守着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甜酒酿制:没有现代化设备,他就自己设计制作工具;没有稳定销售渠道,他就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没有人理解,他就默默坚守,用一缸缸醇香的甜酒证明自己的选择。
“很多人劝我用机器生产,我说不行。”周国泉抚摸着刻满了岁月痕迹的瓶瓶罐罐:“机器是快,但酿甜酒需要的是心意,代替不得。”然而,守旧不意味着排斥创新,这些年来,他悄悄进行了数十处改良:调整了酒曲配方使其更符合现代人口味,设计了更科学的发酵温度控制系统,开发了适合不同季节饮用的甜酒品种。今年,周爹甜酒酿制技艺被列入南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不是死守,而是让老手艺活出新生命。”这无疑是对周国泉坚守初心的最好回应。
在南县,周爹甜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条情感纽带,记者采访期间,恰遇一位从长沙回南县的年轻人。“每次回家必来周爹这里打甜酒,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年轻人说,他在长沙工作五年了,隔段时间就会想念这一口甜酒,附近居民也习惯了傍晚时分来买一碗甜酒。“周爹的甜酒喝了四十年,从黑发喝到白发。”七十多岁的李奶奶笑着说,“现在孙子每周回来也要喝,说是童年的味道。”
最让周国泉自豪的是,他的甜酒成了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桥梁。“很多在外地的南县人,都会托亲友带甜酒过去,甚至有人专门请我快递。他们说,想家的时候热一碗甜酒,就好像回家了。”
如今,周国泉年事已高,很多事情不能再亲力亲为,因此他最大的心愿是将手艺传承下去。“只要愿意来学的,我都愿意教。”目前周国泉已经带出了三四十名徒弟,分布在湖南各地,但他希望这门手艺可以教给更多人,让它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以前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守着这么个小作坊,现在明白了这是一种使命。”如今,周国泉的儿子周军已经接过了他的担子,成为店铺的主要打理人。周军告诉记者,他正在尝试通过网络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手艺,不能让甜酒香只飘在南县的小巷里。
暮色渐浓,小巷深处飘出缕缕甜酒香,而周国泉的故事,就像他酿的甜酒,初品清甜,回味绵长。这盏用四十年光阴酿造的乡愁,甜在嘴里,暖在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