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前

木槿拓开致富路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9-14 09:13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张胜前(左)在木槿种植基地和研学人员交流。陈浩军摄

扫一扫看视频

  9月6日,资阳区长春镇先锋桥村木槿种植基地,花开正艳。张胜前笑着和在基地研学的中南林业大学学生打招呼:“这木槿结实率的问题,还得靠你们来解决。”

  2013年,大学毕业后,张胜前扎根乡土,带着村民种木槿,与科研院所共同研发木槿护肤、护发等系列产品。十多年的坚守,他以情怀为起点,以创新为引擎,靠普通的木槿拓开致富路。他被授予“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称号,前不久又入选湖南省大学生十大创业典型。

  从“种树卖树”到“深加工创品牌”

  “我妈一辈子跟苗木打交道,在她眼里,木槿就是绿化苗、观赏树,把树种好,能销售出去就行。”刚回乡创业时,张胜前与母亲徐琼花意见不统一。

  徐琼花深耕传统苗木种植数十年,信奉“勤劳种好树,不愁卖不掉”的理念。当张胜前提出,不但要扩大木槿种植规模,还要进行深加工时,母子俩第一次起了争执。“深加工要投钱搞研发、建厂房、添设备、拓市场,风险太大。”徐琼花给儿子算起了明细账,但张胜前最终说服了母亲。

  “创业之初,我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对当初的想法有了一些动摇。”张胜前回忆道。他有幸聆听了王晓红教授关于木槿栽培与选育方面的讲座,儿时记忆里,乡下孩子用“懒家柳”(木槿俗名)洗头发的场景瞬间鲜活,加上教授讲木槿全身都是宝,让张胜前看到了希望。

  研发不易,张胜前用勤工俭学的收入建起小型实验室,跑遍周边村庄,收集木槿叶做初步提取试验。在他和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他们试制出了洗发、养护的产品。徐琼花被儿子的执着打动,第一个来试用这些产品。一个月后,当她看似随意地说出那句“头屑少了,也不痒了……”张胜前长舒了一口气。

  后来,张胜前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公司获得7项发明专利,涵盖木槿洗发液制备、培育设备等关键技术,还推出了“叶姿”“槿植颜”等四个自主品牌。

  让木槿从“绿化苗”变为“摇钱树”

  “木槿产业的根在种植,意义是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这是张胜前的创业初心。依托父母建立的苗木基地,他的木槿培植、选育工作稳步推进,他的打造洗发、养护用品“王国”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

  资阳区有意将木槿打造成区花、“致富花”,向张胜前伸出橄榄枝。他在先锋桥村建起100多亩木槿种植基地,还发动村民参与。起初,村民对新品种接受度低,热情不高。张胜前带着团队上门讲解新品种的优势与收益,还免费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指导。如今,木槿种植已从先锋桥村的几个村民小组,逐渐向周边辐射。村民不但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木槿,荒山、闲置的田土也种上了木槿。村民摘花销售给餐饮企业、食品企业,可以做成菜品、花茶、茶点等,一亩木槿收入超过5000元。

  而张胜前的木槿种植基地,除了付给村民土地流转租金外,从木槿的种植、管护到采摘,每个环节都吸纳了周边村民参与。

  从“家门口”折腾到“出海”闯荡

  当国内木槿深加工市场逐渐饱和时,在导师陈立文博士的建议下,张胜前瞄准非洲“出海”。今年6月,在湖南对接中非经贸论坛的益阳分会场上,张胜前带来的木槿美妆产品引起了非洲友人的浓厚兴趣,被围得水泄不通;随后的非洲展会上,3000多个单品3天内卖出国内两倍货值。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

  为了赢得市场,张胜前带着团队,在非洲做了两个月实地调研。他们头顶烈日,走进当地的木槿种植基地;他们俯下身子,向知名化妆品企业学习;他们和商贩打交道,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喜好。“非洲人也爱漂亮,我们的木槿产品是天然植物萃取出来的,他们喜欢;当地有种植木槿的习惯,原料和市场都有……”首次非洲之旅后,张胜前和家人愉快地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陈浩军 王子昕 彭翔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