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南县麻河口镇西口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一架载满药肥的无人机正缓缓升空。操作员通过手中的智能终端设定航线后,无人机以精准的飞行高度和速度,均匀地将药肥喷洒在即将丰收的稻虾田中。
“之前在小龙虾上市的季节,我们养殖户几乎每天都是从凌晨3点开始捕捞,保证小龙虾的鲜活度,送达交易市场能卖个好价钱。”这360亩稻虾田的主人史星亮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说。
史星亮是一名“90后”退役军人,以前在外从事建材工作,2017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家乡干事创业,在村里搞起了科技种养。他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技术,操作起无人机,以“大户带小户”的形式,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还提供土地旋耕、空中撒播与收割等专业农事服务。
记者在他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里看到,他娴熟地将药肥装入无人机,在飞行前,又通过遥控器设定路线,无人机将按照设定自动为稻虾田撒播药肥。据史星亮介绍,这台无人机通过补贴后花费约2万多元,以往给田里撒播药肥,通常是靠人工行走或者划船进入田中操作,不仅花费时间长、人力成本也高。现在用起了无人机,不仅速度快,还投喂均匀,便捷又高效。并且无人机还可用作播撒种谷、打药、施肥等,综合生产全流程能节省人工成本40%至50%。
今年,史星亮家中共承包了360亩稻虾田,小龙虾旺季每天可以收获成品虾50多公斤,待到十月收割时节每亩可收获超过550公斤稻虾米。成品虾会运到村里小龙虾交易中心,经过称重、分拣、装箱后,发往全国各地;稻虾米则由附近米业加工厂收购,稻虾综合亩均效益达到4500元。
“累肯定是累的,整天要埋头在地里,但有了新技术做帮手,为我减负了很多。”对于干农活的辛苦,史星亮也有抱怨,但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本领,并且他相信,自己可以凭借双手干出一番事业来。
近年来,南县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将稻虾共养与智慧农业紧密结合,推动农业向机械化、智能化迈进。全县发展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200多家,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苗种繁育、生态种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健康餐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稻虾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14万人,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县稻虾生态种养面积突破62万亩,综合产值达160亿元,史星亮的故事也在这片洞庭沃土不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