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分享创业故事。蔡佳摄
天还未亮,资阳区桥北广场早已人声鼎沸。凌晨4点,一个熟悉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各个摊位之间不停穿梭。
“邢爹,今天的油麦菜蛮新鲜嘛。”
“庆哥又来啦,特意给你留了最嫩的!”
摊主们热情招呼的,是湖南亲溪饮食文化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郭庆。从16岁当小学徒,到如今拥有楚猪婆大宅院、爱饭益阳海鲜店、郭老倌三盆菜等十余家餐馆的老板,25年来,他始终坚信: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就是最大的竞争力。
郭庆喜欢做菜,八九岁就踩着板凳上灶台做饭。1996年夏天,家乡发洪水,13岁的郭庆整个暑假都跟着父亲上堤,父亲巡堤,他就一个人负责防汛队员的伙食。
“一是因为纯粹的喜欢,二是因为生存的需要。”1999年,16岁的郭庆开始拜师学厨师。做学徒辛苦,常常满手伤痕,经过多年磨练,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厨师。他最拿手的是猪脚熬汤甲鱼。这道菜汤汁浓郁醇厚,冷却后汤汁自然凝成肉冻,风味独特,深受食客喜爱,成为日后他店里的招牌菜。
积累数年后,2010年,他东拼西凑18万元,在益阳开了第一家店。创业维艰,“最难的时候,一天一个客人也没有。”他骑摩托车下乡收菜,冰天雪地驮着几百斤萝卜,险些连人带车滑进沟里。尽管拼尽全力,第一家店仍在4年后无奈关闭。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味道?管理?还是经营思路?”他选择走出去——从长沙成熟餐饮的标准化体系,到乡间阿姨灶台上的家常风味,他都虚心请教。他悟出:美味要“守正”,守住本味与基本功;也要“出奇”,博采众长、大胆融合。他认定:真诚,才是最大的“招牌”。这体现在产品用料足、服务待客如亲、环境舒适用心上。
带着这些心得,2014年,他重起炉灶,同时也更加坚定地走向田野和市集寻找新鲜的食材。渐渐地,他的坚持被更多人看见、认可。从一家店,到两家、三家……
他推行“基础流程标准化+风味个性化”,允许分店根据当地口味微调。为保持菜式新鲜感,店里实行“四季菜谱制”,每季更换30%~40%的菜品。他还制定《出餐标准手册》,培训服务员讲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这南瓜饼的制作方法是桃江高桥一位102岁的娭毑教的,吃她做的饼,沾沾她的福气。”服务员向食客介绍道。
近年来,郭庆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益阳本地老菜谱,潜心研究传统技艺与现代口味的融合之道。“未来我打算尝试用外地食材配合益阳做法,或者拿益阳特色食材融入外地技法。”他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计划,“这样才能真正还原咱们益阳本帮菜汤汁醇厚、清淡养生的特色,把益阳的好物推介出去。”
2023年12月,郭庆开始用短视频记录寻鲜的经历。没想到,这个举动让他的寻鲜之路延伸出更多的意义。
“第一期视频拍了4天,紧张到不行,最后硬是喝了一大口白酒才霸蛮上阵。”操着益阳方言的他,瞬间击中了网友。视频里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形形色色的食材和朴实无华的菜农。
那年12月,在天成市场,他遇见86岁的邢东初。这是一位孤寡老人,不愿进养老院,自己在屋后开辟了一个菜园,维持生计。郭庆包下他的所有蔬菜,帮他换三轮车、修屋、装摄像头。
在安化县乐安镇,他遇到80岁的手艺人夏友生,一位手工做杆秤的老师傅。
“做一杆秤要四五天,卖价却只有200元。”目睹老人埋首于刨刻打磨的身影,郭庆被这份近乎执拗的专注与不为时利所移的坚守深深打动。“这就是老手艺人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回想起自己25年的从业之路,他感慨道:“学手艺没有出师的那一天,我到现在仍然每天都在学习和摸索。”
一年多时间,郭庆建立了3个账号,发布200多个视频,全网积累40多万粉丝。菜市场里常有人认出他:“庆哥,我看过你的视频,你从乡下老人手里买菜,每次都会多给一些钱。”
“寻鲜路上见到了太多的宝贝,遇到了太多可爱的人。”郭庆说,“这些人和事,支撑着我做下去。”
爱出者爱返。去年,他帮农户销售数万斤滞销蔬菜,顾客得知后更加认可:“吃你们的菜,觉得在帮农民,心里踏实。”未来,郭庆计划优选寻鲜路上遇到的菜农,与他们一起发展“订单农业”,这样菜农种菜有了固定销路,顾客也能吃上更放心、更地道的农产品,两边都得实惠。
“我没有什么别的兴趣爱好,只研究菜,研究食材。”郭庆笑道。凌晨的农贸市场,他继续着他的寻鲜之旅——寻找最新鲜的食材,做出最地道的菜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