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辉(右一)在公益课堂上教孩子们包扎伤口。陈浩军摄
8月23日,沅江市南嘴镇百家沟村一村民家,“小宇,这是阿姨刚从果园里摘回的葡萄,快尝尝。”小宇笑着接过李军辉递来的葡萄,用水洗了下,选了颗最大的送到她的嘴里,“阿姨,甜不甜?”小宇笑得一脸灿烂。
李军辉是沅江市一米阳光爱心公益协会会长助理。她与小宇因公益结缘,这些年,他们之间就像亲戚一样常常走动。
2018年退休后,李军辉把生活的重心放到了做公益上,她是孩子们的“爱心妈妈”,是残疾人的“暖心大姐”,是困难群众的“春风使者”。她累计参与公益活动500余次,服务时长达3000余小时,她也因此获评湖南省最美志愿者。
她懂“看见”的力量,双向奔赴的感觉真好
“一米阳光”打造出“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品牌项目。协会的120名热心志愿者每人结对帮扶一个残疾家庭。
李军辉选硬骨头啃,她结对的是一对患小儿麻痹症的夫妻。夫妻俩靠在市场打零工过活,丈夫拄着拐杖清点货物,妻子坐在小凳上分拣蔬菜,夫妻俩想得最多的是攒着钱供儿子上学。“他们的乐观与坚韧,让我动容,总想着要尽可能帮他们一下!”李军辉说着说着,眼里盈满了泪水。
每次上门,李军辉总要给他们带些米、油,还要给孩子买些文具用品。时间总挑夫妻俩收工后的傍晚——那会儿她帮着摘菜,听丈夫念叨“今天菜价涨了两毛”,听妻子笑说“孩子考了90分”,琐碎的话里藏着日子的热气。孩子数学题不会做,她趴在旧餐桌上陪孩子一题题算。夫妻俩在旁看着,眼里又心疼又欣慰。“李姐,你是真把我们当家人……”
李军辉懂得,真正的帮扶,不单纯是物资的,更在于双向奔赴,对方需要“被看见”。袁志伟是名尿毒症患者,病情严重,每月透析达11次。可他不愿给社会添麻烦,每天辛勤劳作,制作“水手拖把”,销路却成问题。李军辉买了好几个,除了自用还送朋友,她还在街头吆喝,号召市民购买,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她又发朋友圈为之代言。“李姐这个人,特别热心,这些年,她一次又一次帮我卖拖把,是个好人。”袁志伟激动地说。
折了一百只纸飞机,她把光种进孩子心里
离异后,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李军辉远赴外地打工。孩子由外公外婆照顾,可她总觉得亏欠孩子太多。
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李军辉选择做一名“爱心妈妈”,10岁的小宇是她心中最深的牵挂。小宇爸爸患尿毒症,长期住院治疗,做透析,妈妈在外省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初次见到小宇时,孩子自顾自玩着石头,不抬头,不搭话,显得很冷漠。此后,李军辉每周都会抽一天时间去看看小宇。她意外发现,小宇作业本的边角,每一页都画着歪歪扭扭的飞机——原来孩子想妈妈,想坐飞机去看她。
李军辉像找到了“神奇密码”,第二天,她就揣着航空图册和彩纸来了,坐在小宇旁边翻图册:“这是波音飞机,能坐几百人呢。”翻完就折起纸飞机轻轻一掷。纸飞机滑过孩子眼前时,她看见孩子睫毛颤了颤。
后来每个上门日都成了“折纸飞机日”。李军辉边折边说:“这只是给爸爸的,祝他早点好。这只是给妈妈的,让她知道小宇想她啦。”李军辉还和小宇约定:“纸飞机折到一百只,我们就挂满屋子。”再冷的心也能焐热,小宇的变化是明显的,孩子爱笑了,甚至会带同学来家里玩,眼里没了往日的落寞与孤寂。
有一天,李军辉和小宇正一起折纸飞机,孩子突然站起来鞠了一躬:“阿姨……谢谢您。”那一刻,李军辉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回报。
“真正的帮扶,是走进孩子内心,看见他们孤独背后的渴望,用温柔把丢失的光亮一点点点燃。”正是这样的原因,当“一米阳光”与沅江市洞庭湖博物馆联手打造“国潮之家公益课堂”时,李军辉成了参与活动最多的志愿者之一。她发挥自己的专长,给孩子们讲家庭急救知识、带领孩子们做手工等。
织密“公益+”资源网,让爱心一点点聚拢
在李军辉看来,公益不能“单打独斗”。这些年,她和团队积极构建“公益+”资源整合模式,就是想让更多的爱心聚拢来,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团队主动对接本地企业、商会,洽谈“爱心冠名·项目化合作”,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已有两家本地企业“辣妹子”“湖南印象湘江”达成长期定向资助:一家冠名“留守儿童陪伴基金”,善款专款用于孩子的课业辅导、心理陪伴;另一家设“残疾人紧急救助金”,为突发困难的残疾家庭解燃眉之急。
线上阵地也没落下。李军辉和团队成员每月在互联网公益平台更新内容,那些真实透明的故事,吸引了不少外地爱心人士加入“小额月捐”——有人每月捐20元备注“给孩子买橡皮”,有人捐50元留言“帮衬有难处的朋友”,零散的小额捐赠慢慢汇成了持续的爱心长河。
社区里的“公益+”更热闹。团队联合沅江市琼湖街道双凤社区办起“公益集市”“爱心超市,让爱心商户捐商品低价义卖,所得入公益账户。搞“旧物新生”活动时,居民拿闲置衣物、玩具来,能“积分”兑换小礼品。这些旧物经过清洗、翻新改造后,又能发放到最需要的群众手中,让旧物成了“爱心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