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甜酒夏至浆,腊月恰得到端阳。”张家塞乡的古老谚语在资阳区明清古巷悠然回响。走进位于巷内“非遗一条街”的东边湾甜酒门店,一坛坛陶缸氤氲着糯米与酒曲的甜香让游客循香而至,品尝着这份省级非遗技艺酿造的“益阳味道”,也共同见证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在新时代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
匠心传承:东边湾甜酒的非遗新生
清晨的明清古巷还是晨雾氤氲,东边湾甜酒工坊已飘出缕缕甜香。在资阳区张家塞乡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月红的甜酒厂里,陶缸静立,酒香四溢。这里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一座活态的非遗展厅,顾客可以亲眼看见甜酒从选米淘米、蒸煮发酵到成品酿成的全过程,在购买的同时沉浸式体验甜酒文化,感受这项百年技艺的历史厚重。李月红坚守古法工艺和纯手工制作,每一缸甜酒都需经过自然发酵,其间要精准把控温度湿度,方能成就“粒散酒浓,味甜不老”的独特风味。
益阳拥有40多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非遗“六进”,加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加快非遗项目转化运用。喜逢天赐良机,李月红自然将目光投向了明清古巷。在这条百年老街上,东边湾甜酒工坊以古色古香的木楼造型惊艳亮相,一楼设置古风体验打卡区,竹编灯笼、传统酿具营造出浓郁的民俗氛围;二楼品酒区则别具匠心,顾客可临窗而坐,一边细品甜酒,一边欣赏巷内美景。为迎合现代市场,李月红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将木槿花、玫瑰、桂花、桑葚等天然食材与糯米巧妙搭配,推出独具特色的新式米酒和甜酒冰饮,更在包装设计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吸引年轻消费者。
营销方式也与时俱进。团队精心制作短视频展示甜酒米酒的酿造过程、独特风味以及各种喝法,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点击量过10万。店内设置公开调酒区,游客扫码点单后即可观赏制作过程。此外,针对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场景,还推出了适合聚会、小酌等不同场合的米酒套餐,搭配特色小吃或创意酒具,让前来景区游玩品鉴的游客有了更多选择。
政策赋能:因势利导打造非遗生态圈
明清古巷非遗街区是我市非遗“六进”的缩影。作为我市非遗进景区的重要载体,明清古巷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与创新传承。巷内青石板路蜿蜒,两侧非遗店铺鳞次栉比,其中非遗商户占比达22%,形成规模效应。为扶持非遗传承,管理方推出“招商养商活商”组合政策,签约3-5年的商家可享受18个月免租期,且首年起每年免租6个月,按非遗项目级别实行梯度租金优惠,世界级和国家级项目下浮60%,省级下浮50%,市级下浮40%,区级下浮30%。更难得的是,合同到期后续约仍可持续享受租金优惠。
对常驻传承人的补助同样力度空前,国家级4万元/年、省级3万元/年、市级2万元/年、区级1万元/年,对于自带客流的主力非遗商家还实行“一事一议”专项支持。这些政策切实降低了运营成本,让传承人能够安心深耕技艺。目前,古巷已汇聚14家非遗项目,包括茯砖茶制作技艺、明油纸伞、洞庭木雕、滕派蝶画等,非遗体验场所总面积达2863.71平方米,形成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非遗生态圈。
此外,古巷还精心打造非遗手工体验一条街。在洞庭木雕工坊,游客可亲手雕刻香樟木梳;素墨烙画馆里,游客能体验在木板上烙出洞庭烟雨;即将开放的油纸伞手绘项目,可让游客在伞面上绘制“益阳记忆”。每逢节庆,非遗主题活动更是精彩纷呈,端午市集、中秋技艺展演、春节非遗年货节等,既活化传统文化,又带动商户增收。“单打独斗难成气候,集群发展才有生命力。”街区运营负责人介绍,这种“政策扶持+场景打造+活动赋能”的模式,让游客在此可一站式领略黑茶压制、蝶画绘制等技艺,更让非遗项目形成了“展示-体验-销售”闭环,使明清古巷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平台。据悉,2024年街区接待量超50万人次,带动非遗产品整体销售额增长120%。
全域浸润:“六进”工程播撒非遗种子
走出古巷,非遗“六进”的春风吹遍银城每个角落。在安化县东坪镇城南完小追梦楼内,红纸翻飞,笑语盈盈。孩子们围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梅山剪纸传承人向亮晶,用一把小剪刀、一张张彩纸剪出丰富的图案。“我把喜羊羊剪成了梅山纹样!”一个小男孩兴奋地举起作品。这是我市“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生动缩影。利用当地现有非遗项目,邀请传承人进行专题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举办非遗研学体验课程,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资阳区鹅羊池广场上,伴随着一阵铿锵的锣鼓声,花鼓戏演出正式拉开序幕。演员们以传统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表演,为大家带来《军民鱼水情》《智斗》等经典曲目,引得观众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戏曲表演,不仅让我们过足了戏瘾,还增进了邻里感情。”居民李大爷笑着说。这是“非遗进社区”的生动实践,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特色主题,通过非遗项目展板宣传、传承人现场互动、举办非遗市集等活动,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唤醒“非遗记忆”。
今年以来,我市以“保护非遗、文化惠民”为宗旨,系统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进景区、进企业,通过非遗展示、体验、展演、展销等形式,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活动开展紧密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依托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力量,选调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和传播活动。
在此基础上,我市积极组织开展非遗让利惠民活动,围绕“非遗贺新春”“非遗好物国潮焕新——四季购物月”等主题,在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期间,设计并举办各类居民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本地特色的非遗主题集市,拉动非遗消费的同时,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注入新活力。6月14日,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益阳市宣传展示主场活动暨第六届益阳非遗购物节在市博物馆与明清古巷同步举行。市博物馆开展了益阳茯砖茶知识讲座的活动,明清古巷更是化身非遗活态展示区,在此举行的非遗购物节汇聚全市25个非遗项目、10个旅游商品及文创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围观、询价、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