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明清古巷发现清代烟业会规古碑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9-08 08:57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 明清古巷发现的清代益阳烟业会规碑。鲁新民摄

  近日,我市几位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在明清古巷街区考察时,意外发现一块汉白玉残碑。经鉴定,此碑为清代中晚期益阳烟业行业会规碑,由当时益阳知县批准“给示泐石”,是反映益阳早期城市工商业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该碑现存于魏公庙巷巷口绿化墙围内,残高50厘米、残宽34厘米,边沿可见缠枝纹。碑文为楷体阴刻,目前可辨认部分共12列、169字。虽部分字迹漶漫,但主要内容仍可辨读,显示其为益阳知县为规范当地烟业劳资关系而颁刻的行业条例,其中明确载有“不准各烟匠挟制停工”“不得再籍会规,妄生异议”等规定。烟业会规具体条文应泐刻在碑左,但已缺失。该碑揭示了益阳清代烟匠与店东时而发生待遇矛盾,店东借助县衙力量“公恳赏准出示”会规,从而压制烟匠酬资要求。

  此类手工行业的劳资争议从清代延续至民国。地方历史学者赵新民指出,1924年3月9日北京《益世报》就曾报道平江水烟匠人因工资不公发起罢工的新闻:“……各烟匠遂于元宵节后同盟罢工,现已数日。因无人造烟,水烟竟无买处……”这一报道从侧面印证了当时手工工匠通过集体行动争取权益的现实背景,也与碑文中“藉会滋事”遥相呼应。

  据学者初步推断,该碑应刻立于清嘉庆至晚清年间,是益阳古城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直接关乎城市工商业历史的碑刻文物。它不仅为研究清代益阳手工业与社会经济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也进一步丰富了明清古巷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与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鲁新民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