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执法。(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今年来,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创新构建“人防+技防”新机制,依托“智慧渔政”监管平台,联合多部门以刚柔并济的执法理念,加强网格化管控和跨区域联动执法,推动禁渔工作从“被动响应”迈向“主动发现”,以扎实举措守护母亲河永葆生机。
网格化精准管控 筑牢禁渔禁捕防线
9月1日,在南县漉湖舵杆洲水域,工作人员和往常一样,沿湖岸线进行实地巡查,他们目光扫过水面与岸边的每一处细节,仔细检查是否存在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行为,确保禁渔政策落到实处。几只水鸟掠过水面,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在漉湖航道管理处值守点,工作人员乘坐冲锋舟巡查漉湖下塞湖、小山塘等与岳阳交界水域。“我们主要是防控违规垂钓和非法捕捞,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大队大队长吴靖说。
我市地处长江流域重要节点,坐拥洞庭湖生态核心区。面临的禁渔压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尤其是与岳阳、常德等市的交界水域,像沅江至汉寿交界水域,因行政管辖边界模糊、水流贯通性强,成为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行为的高发区。
部分渔民受传统作业方式影响,对禁渔政策仍存在理解偏差,加之侥幸心理作祟,导致非法捕捞行为屡禁不止。甚至,部分违法者使用地笼网等极具破坏性的工具进行捕捞,严重破坏水生生物资源,对局部水域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害。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仅靠传统执法手段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监管。为此,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禁捕管理向精细化、系统化转变。充分利用现有县、乡禁捕退捕工作体系,依托河(湖)长制,积极探索利用网格化管理推进禁捕工作。先后印发《关于推进禁捕工作网格化管理和执法人员信息登记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市禁捕水域网格化管理体系的通知》,健全“五长”(县长、乡镇长、村长、组长、网格长)、“三员”(网格员、监督员、协管员)管理体系,划分网格,挂图作战,定时定班巡查,不定期督导,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部门监管责任、落实网格主体责任,形成闭环管控。
目前,全市重点水域划分为657个网格,每个网格明确专人负责,做到不留空白、边界清晰、便于管理,形成人防与技防并重、专管与群管结合的禁捕管理新机制。
禁渔工作的长效推进,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今年上半年,全市在重点水域已悬挂宣传横幅100余条,张贴标语800余张,发放资料7535份,发送宣传短信2轮。“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保护长江、人人有责’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理解并支持禁渔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长江生态的良好氛围。”吴靖说。
执法亮剑精准打击 重拳整治非法捕捞
8月初,我市与常德两市的4艘执法船艇悄然列阵于沅江至汉寿交界水域。32名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与6名公安干警乘坐执法车辆,同步赶往重点水域。这场跨市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最终驱离违规垂钓人员40余人,收缴违规钓具10套、风筝盘18个,办理行政案件4起。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常德、岳阳等周边城市的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完善执法机制,持续创新执法手段,强化部门间的协作配合。通过不懈努力,守护好长江生态安全,让母亲河永葆生机与活力。”吴靖说。
在跨区域联合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面对违规垂钓者,没有简单地一罚了之,而是耐心讲解违规行为的法律后果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导,引导违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配合执法工作。
此次联合行动的成功,不仅是对违法分子的有力震慑,更是对我市探索跨区域协同执法模式有效性的一次生动验证。面对交界水域“管不到、管不好”的老大难问题,我市主动与周边城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信息互通、线索互移、执法互助”的跨区域协作格局。这一举措打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推动执法力量深度融合与联动,大大提高了对交界水域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
近期,大通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工作人员向大通湖公安移送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线索,经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曹某某在禁渔期,携带明令禁止使用的丝网,前往禁止捕捞的大通湖区北洲子镇洞庭湖水域非法捕捞鱼类。丝网网眼细密、覆盖范围广,会对鱼类资源进行无差别捕捞,严重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此次,曹某某捕获量达60余公斤。经认定,其使用的丝网属于禁止使用的渔具。目前,曹某某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在执法理念方面,我市始终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原则,努力构建刚柔并济的执法体系。对非法捕捞行为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执法人员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一旦发现涉嫌犯罪的情况,将移送司法机关。同时,秉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人性化理念,对于初次违法且情节较轻的人员,耐心开展政策宣讲,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认识到禁渔工作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出动渔政执法人员37423人次,执法车辆8331台次,执法船艇3133艘次。与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联合行动245次,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72艘,清理违规网具7606张,清理非法钓具1323个,办理案件121件,查获涉案人员158人,查获并放生渔获物1140.32千克,移送司法机关案件6件16人。
智慧巡防精准预警 科技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9月1日,在市智慧渔政指挥中心,执法人员调取实时监控录像。传统模式3天才能完成的跨部门协查,现在10分钟即可完成;重大案件从预警到处置最快仅需3小时,执法成本减少60%,震慑效果显著增强。今年非法捕捞案件同比下降31.5%,违规垂钓下降超70%,洞庭湖生态持续向好,推动形成了“不敢捕、不能捕、不想捕”的良好禁捕氛围。
我市创新构建的“智慧渔政”监管平台,成为了守护水域生态的“智慧大脑”。该平台整合了高端摄像头、雷达、激光云台等先进科技手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对重点水域的全方位、全天候监控。通过研发针对“违规垂钓、非法电鱼、网具捕捞”的AI精准识别模型,全市明确321个点位数据采集,平台能够实时捕捉异常行为,并自动生成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推送至执法人员手机。
这一平台的实战效能,在近期多次深夜执法中得到生动体现。
7月30日,南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联合南县森林公安、明山派出所一举捣毁一个非法捕捞犯罪团伙,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2人,扣押胶船2艘、三层刺网6具、渔获物近1300公斤。执法人员调取“智慧渔政”监控平台和视频监控进行研判,迅速锁定参与“捕运销”的6名犯罪嫌疑人。
经查,犯罪嫌疑人龙某、冷某等人为谋取非法利益,于2025年7月3日至7月9日,结伙在明山电排河水域使用禁用的工具三层刺网非法捕捞野生鱼类,并装运至南县南燕菜市场内进行售卖。目前,犯罪嫌疑人龙某、冷某因涉嫌非法捕捞罪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当中。
8月3日与常德市的联合执法行动中,两市执法人员集结指挥中心,依托“智慧渔政”监管平台召开战前部署会。平台屏幕上,沅江至汉寿交界水域的实时监控图像清晰呈现,每一处水域动态都被精准捕捉。执法人员通过调取实时监控录像,仔细分析画面中人员的行为,迅速锁定了一批涉嫌违规垂钓的人员。同时,平台对这些人员的违法场景进行固定存档,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两市负责人根据平台锁定的证据,结合水域实际情况,精准规划执法路线、合理部署执法力量,明确各小组的行动目标和任务分工,为此次联合执法行动的成功开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智慧渔政”监管体系,彻底改变了以往“被动响应”的执法模式,实现了向“主动发现”的重大转变,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和精准度。五年来,我市利用“智慧渔政”查处的2200余起非法捕捞案、30000余起违规垂钓案,都做到了零复议和零诉讼。科技赋能的实践,为十年禁渔和法治政府建设贡献益阳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