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汗水擦亮城市底色

——记益阳街头的“高温守护者”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8-30 09:18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工人利用升降机维修路灯,不到3分钟便已汗流浃背。钟浩摄

  连日的高温天气,让益阳城管变得更加忙碌,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建筑工地,处处可见他们不惧酷暑烈日、坚守岗位挥洒汗水的身影。

  5时:扫帚声里的“城市初醒”

  “叮铃铃——”8月26日5时许,闹钟在高铁益阳南站附近的周三元家里准时响起。57岁的环卫工周三元迅速起身,抓起竹扫帚出门。走了近20分钟,她来到自己负责清扫的永福路——这条长500多米的路段,因靠近高铁站,每天人流量车流量极大。

  橙色的工服刚穿上身,后背就开始渗汗。周三元说,清晨普扫要赶在早高峰前完成,砖缝里的奶茶盖得半跪着抠,口香糖渍得用热水敷软了再刮。她弯着腰,用竹扫帚扫起落叶,用镊子夹出地砖里的碎屑,用抹布擦净公交站亭的座椅。“一天得弯腰上千次,可看着路面清清爽爽,心里踏实。”说着,她指了指果皮箱旁新贴的“垃圾入桶”提示牌,说这是前几天,跟社区反映才放的,有了这个提示牌,情况好多了。

  9时:高空中的“光明卫士”

  25日38℃的高温下,沅益公路资阳段的路灯维修现场,40多岁的周志平正仰头盯着5米高的路灯箱。安全帽下,额头上的汗珠,顺着帽檐滴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

  “受电缆故障影响,30余盏路灯昨晚集体‘罢工',必须今天修完。”周志平一边调试升降机,一边向记者介绍。高空作业最怕中暑,他们特意调整了轮换节奏:一人操作升降机,一人在地面接线,两人轮流进升降箱维修。“这箱子在太阳下曝晒,至少有50℃,刚才手背蹭了一下,立刻红了。”他掀起工服袖子,一道浅红的印子格外明显。从8时到15时,4人连轴转,白盐渍在后背结成硬壳,“路灯不亮,我们决不收工。”他说。

  11时:用脚步丈量城市的“神经末梢”

  “龙洲小学附近有处路面坑洼。”11时,在38℃的热浪中,城管信息采集员李凤麟的对讲机突然响起。她立即将电动车调头,头盔下的汗水顺着下巴往胸口流。

  李凤麟的巡查范围覆盖10多平方公里,每天骑50公里,手机里存着2000多张问题照片。“以前总觉得城管就是‘赶小贩’,现在才明白我们是‘城市医生’。”她停在一处破损的人行道前,蹲下来用手指量了量裂缝:“3厘米宽,得报上去。”说话间,她又拍下一处松动的广告牌螺丝、一个漏水的消火栓,定位精确到厘米。她笑着说:“等把这些照片传回指挥中心,问题就能及时解决了。”

  14时:沥青路上的“热辣坚守”

  资阳区体育场附近的路面上,市政工作人员肖向宇和工人一起忙着修补车行道。沥青摊铺机的轰鸣声中,热气裹着柏油味扑面而来,铁镐敲碎旧路面时,火星子溅在工装上,衣服“滋啦”一声就焦了。

  “8月是沥青摊铺的‘黄金季',必须赶在中午前把修补做好。”肖向宇抹了把脸,汗水混着机油糊在眼角。他指着脚边的“防烫手套”:“铺撒近70℃的沥青全靠它。”工人们手掌布满老茧:“以前没这手套,手被烫出泡是常事,现在好多了。”他们蹲在新铺的沥青上,用抹刀仔细抹平,“得赶在太阳最毒的时候干完,不然沥青冷却太快,容易开裂。”

  18时:绿化带里的“护苗人”

  “咔嗒——”傍晚六点的益阳大道,洒水车阀门打开,水流“哗啦啦”冲进绿化带。57岁的园丁曹文革忙着给植物“解渴”。“高温天,植物一天要喝两顿水,早上6-10点,晚上4-8点,晚浇还得避开太阳直射。”他指着一片蔫了的香樟说,“这叶子卷了,得用喷灌慢慢浇,急不得。”同事递来一瓶盐汽水:“老曹,休息一下吧,后背都湿透了。”他摆摆手,又走向另一处人行道绿化带。

  从凌晨五点的扫帚声,到傍晚六点的洒水声,街头巷尾,这些平凡的劳动者用汗水守护着城市的正常运转。他们或许叫不出名字,或许总在忙碌中与你擦肩而过,正如周三元所说:“我们干的就是‘笨功夫’,可这‘笨功夫’,能让城市更美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李娜 钟浩 刘青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