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矿”铸就乡村振兴坚固基石

——我市中药材产业振兴纪实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8-28 08:50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新鲜黄精清洗后等待加工。甘果摄

  安化县冷市镇南华村,秋日的阳光穿过杉树林,洒在村民夏铁刚精心管护的黄精地里。夏铁刚轻抚黄精叶片,话语里满是喜悦:“以前这树下空地闲着,如今种上黄精,亩产3000多公斤,行情好时能多赚几万元。”

  在益阳,这样的转变不止发生在安化县。从沅江市的枳壳,到赫山区连绵的艾草,再到资阳区沁人心脾的芳香药材,50余种道地药材,正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绿色金矿”。

  从“山间草木”到“富民产业”

  “小时候满山黄精跟草一样没人要。”夏铁刚回忆,过去村民大多靠种粮、种菜为生,一亩地年收入也就几千元,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

  2017年,夏铁刚凭借对市场的观察,意识到黄精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开始发展黄精种植业,并创立了安化湘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适合黄精生长的仿野生生态环境,带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如今,夏铁刚已成为安化县有名的黄精种植大户,种植黄精超3000亩。他表示:“现在不少年轻人都从外地返乡种黄精了,黄精产业不仅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更让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希望。”

  夏铁刚的故事,是益阳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缩影。益阳气候温润,是天然的“中药宝库”。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显示,仅安化县就有263科1277种中药材,从药用植物到动物、矿物,品类丰富。

  近年来,益阳围绕资源优势精准发力,出台专项政策,组建科技服务团,编制《“安五味”中药材栽培技术》等手册。技术员常年把“课堂”设置在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技术指导。截至2024年,全市中药材(包含草本科和禾本科)生产面积达47.05万亩,总产量16.76万吨,总产值41.51亿元。其中,安化县黄精种植面积达12.6万亩,年产量2万余吨,是全国多花黄精种植面积第一大县,综合产值32.1亿元。

  从“看天收”到“标准化”“以前我们的种植户过于追求枳壳重量,结果品质良莠不齐,导致一些品质好的枳壳在市场上也卖不上价。”沅江市万顺堂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伟峰介绍,过去农户们只管重量、不看质量的粗放式发展,令人很是头疼。

  今年2月,沅江市印发《沅江市推进枳壳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落实“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供应种子种苗、统一肥料农药投入品管理、统一种植技术、统一采收与加工技术、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的“六统一”措施,推进枳壳产业向生态化种植、清洁化加工、品牌化营销方向发展。杨伟峰笑着说:“有了方案的指导,村民种植积极性更大了,我们企业也更有信心。”

  为破解产业“散、乱、差”的难题,益阳推行“基地示范+标准引领+主体带动”模式,让种植从“看天收”向科学生产转变。今年8月,安化县发布全国首个黄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育种、种植、加工等11项标准。“以前行距凭感觉,现在最佳行距多少、株距多少、通风光照该是什么标准,一目了然。”安化县银鸿黄精公司负责人蒋双辉认为,标准的出台,使得种植更加规范化、精细化,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赫山区泥江口镇南坝村种植了2000余亩艾草,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艾草一跃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致富草”;岳家桥镇创新庭院经济发展模式,盘活1000亩闲置土地,带动300余农户参与种植艾草,户均年增收2万元,示范基地带动农户亩均收益整体提升30%。

  目前,益阳市已培育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400余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7家、国家级示范主体3家(含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家、国家级生态农场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形成完整的产业带动体系,“一县一品”格局凸显。

  从“好药材”到“好口碑”

  今年8月21日至22日,第五届“湖南黄精”论坛在安化县举行,明确论坛永久落户安化。活动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药材专家、企业代表和行业组织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安化黄精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产业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近年来,益阳坚持品牌引领战略,以“安化黄精”为核心抓手,成功打造“沅江枳壳”“南县草龟”“南县中华鳖”等区域公共品牌。“安化黄精”作为“安五味”拳头品种,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三项殊荣,品牌价值超50亿元。

  “我们的爆款产品‘黄精一号’,网络订单人均客单价近2000元,连续数月居抖音茶类带货榜榜首。”安化县广益社区广晒农业负责人李定球介绍,公司打造的“辰峰谷”品牌,坚持“九蒸九晒”古法工艺,受市场认可,月销售额超600万元。

  品牌效益显著带动乡村振兴。安化县滔溪镇新联村通过种植和加工黄精、杜仲、厚朴等中药材,实现致富,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万元,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真正实现“绿叶变金叶”。在“益品出湘”活动中,益阳中药材成功进军大湾区,打入粤港澳市场。

  从“种药材”到“玩药材”

  今年8月初,安化县梅山养生宴上,黄精炖鸡等菜品让长沙游客陈昭赞不绝口。“没想到黄精做的菜这么好吃,太香了!”这是益阳“药旅融合”的创新尝试。

  为延伸产业链,益阳推出“药旅融合”精品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8亿元。安化黄精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全方位展示黄精的历史与价值。“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游客还能体验产品的制作过程。”黄精博物馆讲解员说。

  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益阳与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平台,推动10个科研项目立项,3个中药制剂投入临床,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从一株药材到一个产业,从荒芜之地到活力村庄,益阳正以中药材为笔,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图景,“绿色金矿”已成为益阳乡村振兴的坚固基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甘果 喻平安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