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益阳,蝉鸣此起彼伏。益师附小教师刘健手机里的工作群静悄悄的。“前年这时候,统计表填写熬到凌晨、家长群接龙打卡刷屏……消息提示音‘叮咚’不停。”刘健翻看着2023年的聊天记录,感慨教师减负带来的变化。一年多来,我市推进“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与“无扰督查系统”双管齐下,为教师松绑,让教育回归本真,收效良好。
“调研打卡、接龙拍照、App通知、临时摊派……每天要在5个工作群里处理非教学事务,手机半小时掉20%电量。”龙洲中学教师张艳掰着手指细数曾经的困扰。2023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中小学教师日均耗费2.3小时处理非教学事务,课堂专注度下降超三成;家长群里“帮忙点赞”“转发问卷”的请求挤走了教育沟通的本真,甚至有教师自嘲是“迎检达人”而非“教学能手”。“社会事务进校园本应是教育的有益补充,但长期以来存在‘越界摊派’现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从家长群的“任务中转站”到教师群的“打卡战场”,各类非必要事务层层加码,不仅消耗教师精力,更挤压了备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心的核心时间,不少家长还认为老师就是“不务正业”。
转机出现在2024年春天。中共益阳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发布首份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如同用精准的剪刀,剪断了缠在教师身上的“事务网”。2025年,改革再深化,进校园社会事务仅保留法治、安全、卫生健康、科普等专题教育和少年儿童宣传教育共5大类20项。“关键要让‘进校园’的事有‘含金量’。”市教育局负责人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审批流程介绍,“所有事项必须通过‘无扰督查系统’线上申报,从立项到落地全程留痕,谁再想‘拍脑袋’摊派,现在是不允许的。”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今年省级白名单发布后,市级层面迅速行动,20项白名单事项6月底前已全部完成系统申报;县级层面虽进度不一,但平均完成率已达78%。更直观的变化发生在日常:某学校原计划发起“校园文化节”投票活动,因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刚启动便被教育部门叫停;市级白名单事项较去年减少59%,非白名单事项基本绝迹;教师们从“迎检达人”变回“教学能手”。“现在终于能沉下心备课,静下心和学生交流了。”一位初中班主任的笑脸,正是改革成效最生动的注脚。
改革未有穷期。市级层面已督促各县市区迅速参照省级、市级做法,实地考察后建立县级白名单,指导各相关部门通过“无扰督查系统”及时申报白名单事项,确保即使是白名单事项也必须先经审核通过实施方案后方可赋码进校园。通过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实现减负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落实。目前,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已向社会公布白名单,接受各界监督,白名单事项也已全部录入“无扰督查系统”平台。
“让学校回归育人主阵地,让教师专注教书育人,这是白名单制度的初心。”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开通“减负直通车”接受学校和教师反馈,用制度的刚性守护教育的纯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