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底,我市市场监管工作呈现几大亮点。
品牌建设与往年相比实现了新的突破。今年新增沅江芦笋、大通湖大米地理标志产品2件。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中,安化黑茶、湖南莎丽袜业、湖南汉森制药3个品牌分别跻身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中华老字号及医药健康领域榜单。其中,安化黑茶以品牌价值超100亿元位列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第7名,是全国36个超百亿元区域品牌之一。
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出台,让全市市场监管涉企检查同比减少30%。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不上一次门”制度,对于不涉及安全的检查事项,除上级有部署、收到违法线索、法律法规有规定之外,一律不得上门开展现场检查,既对企业最大程度的“无事不扰”,也对企业尽量做到“有需必应”。
一组数字表明,我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有了新进展。前几个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284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量7.62件,全省排名第五。半年实现专利转移转化634次,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显著提升。安化黑茶入选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典型案例。
食品安全“夜鹰行动”等三项工作被省食安办通报表扬,监管执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我市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制定《益阳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安全信用管理办法》,实施差异化监管。开展特种设备事故隐患动态清零专项行动,排查发现特种设备事故隐患438起,已完成整改432起;排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22起,已完成整改闭环21起。聚焦“铁拳”“铸剑”行动,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640件,结案484件。4起案件获总局、省局通报表扬。
为着力推进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全市上下落实“日通报、月调度、季讲评、年考核”四级督导机制。今年以来,新设经营主体28295户,净增经营主体10315户,完成省预期指标49.4%。新设企业6833户,净增企业2251户,完成“个转企”273户,实现省预期指标完成率108.8%。全市实有经营主体达到460681户,同比增长6.7%;实有企业97041户,同比增长9.2%。
质量强市方面,我市共推荐34种产品申报第二届湖南名品,推荐9家企业(组织)申报湖南十佳品牌案例、湖南十大新锐品牌。推进电容器国检中心筹建,597台(件)设备已全部到位,已依托现有省电容器质检中心资质开展检验工作。向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申报CNAS和CMA二合一资质评审,申报CNAS资质能力3大类、938项(电池160项,电子元器件498项,家用电器280项)。
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步履铿锵。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专利导航,培育国家级高价值专利组合。畅通“高校研发—企业应用”转化通道,推动889家企业纳入高校存量专利盘活系统,操作率78.63%,高校科研院所9件发明专利实现产业化。建强湖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中心,推行专利开放许可新模式。建立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联席会议机制,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28万元,支持9个战略项目落地。与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保护合作协议,联合开展了“大篷车”培训。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5件,调解知识产权纠纷案件80件,快速化解知识产权纠纷。
开展市场监管年关守护等行动,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安全监管,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未发生一般以上安全事故。开展锅炉安全提升行动,注销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使用登记证136台,责令停止使用72台。深化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制售假劣肉制品、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八大整治”行动,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隐患5398个,发送“三书一函”34份,行政执法立案240余件,公安机关侦办涉刑案件14起。加强殡葬领域集中整治,发现问题181个,已完成整改138个,行政执法立案9起。推进居民水电气计量不准确、收费不规范问题整治,立案查处案件35件,牢牢守住了民生领域的市场安全底线。
用心用力优化营商环境,印发《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规定》,进一步监管执法行为。继续实施“执法观察期”制度,全市38起处罚案件适用了“观察期”。指导15家市场主体完成信用修复,3297家主体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失信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