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精神家园 非遗绽放新姿

——我市推进非遗保护利用工作综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8-11 08:55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从声名远扬的安化黑茶、明油纸伞、益阳小郁竹艺,到人气满满的双桡龙舟、羊舞岭窑、南县地花鼓,再到充满烟火气息的麻香糕、桃江擂茶、羞山官厅面……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微风,悄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守护这些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非遗普查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非遗焕发时代光芒,点亮市民的美好生活。

  倾力保护,让非遗焕发新生

  “以前道路破破烂烂,停车很不方便。基础设施完善后,订购皮鼓的顾客越来越多。今年接到80多万元订单,产品不愁销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益阳熊氏皮鼓制作技艺传承人熊卫国欣喜地说。近几年,在市、区政府主要领导统筹调度下,熊卫国的家乡赫山区龙光桥街道马头冲村新修水泥路、新建停车场,皮鼓运输更加方便。这是我市倾力保护非遗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县市区文旅部门均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配备非遗专干,为非遗保护、保存工作提供财力和人力支撑。文旅部门全面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对传统民俗、曲艺、技艺、医药、音乐等实地摸底,调研其历史渊源、传承脉络、项目存续和文化展示情况,进一步规范非遗认定、记录、建档、整理、保存等工作。针对安化黑茶、梅山剪纸、益阳弹词、麻香糕制作等重点项目,以音视频形式进行数字化记录保护。2022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茯砖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并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为强化品牌保护,安化县制定了8项国家标准、14项省级地方标准,完善安化黑茶从茶园到茶杯的标准体系,引导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申请授权使用“安化黑茶”证明商标,目前已授权使用安化黑茶证明商标的企业达115家,助力产业抱团发展、集群发展。

  2022年,市委人才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联合出台《益阳市银城十大非遗大师评审与支持实施办法(试行)》,每3年开展一次“银城十大非遗大师”评选。2024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我市评选首届银城非遗大师10人,评选市级非遗工坊示范点10家、市级非遗村镇示范点3家,激励非遗传承人用心守护传统文化。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定期组织非遗工作者、传承人参加培训,全面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6人。

  用心传承,让非遗出圈出彩

  2023年,赫山区打造99.9米双桡龙舟,端午节当天,13万人一睹兰溪双桡龙舟的风采;2024年6月,兰溪双桡龙舟成功挑战最长龙舟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世界最长的龙舟;今年6月,兰溪双桡龙舟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馆藏珍品,向世界展示古老的龙舟文化……

  兰溪双桡龙舟为何能一次又一次火爆出圈?这与兰溪镇盘活省级非遗资源、打造文化IP密不可分。兰溪百米双桡龙舟可同时容纳400多名桡手乘舟表演,除桡手外,还有指挥、舵手、锣手、鼓手、闪篙手、唢呐手……如此壮观的排面,是难以复制的兰溪特色。兰溪镇成立双桡龙舟文化研究会,创作双桡龙舟之歌,编排双桡龙舟文化剧目,深度挖掘兰溪双桡龙舟的文化内涵。结合“一河”“一街”“一岛”“一园”“一镇”的产业布局,串联起十洲公园、叶紫广场、粮食产业园、袁铸仁烈士文化广场等旅游资源,以“舌尖上品兰溪、稻花香里赏兰溪、桨声灯影中听兰溪”的综合体验,吸引游客打卡水乡。

  引导市民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是非遗流量长红的关键。近年来,我市依托博物馆、文化馆、非遗展演展示场馆等公益机构,抓住传统节日契机,广泛开展非遗过大年、非遗购物季、非遗文化展览等主题活动,通过非遗展览、展演、展销等形式,在“享传统文化、购非遗好物、赏益山益水、品银城美食”的体验互动中,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湖南省第三届非遗博览会等盛会,益阳小郁竹艺、“青松玉翠”牌松花皮蛋、“茶子花开”便携式旅行茶具等非遗产品在重磅赛事中斩获金奖。

  目前,我市建设非遗展演展示场馆54个、非遗传习及培训基地48个,成功创建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省级非遗村镇示范点、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9个,11个传承传习点、14个非遗项目入选湖南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

  守正创新,让非遗融入生活

  “既可以玩水,享受夏日清凉;又能带孩子参观非遗一条街,和非遗传承人面对面请教,体验非遗制作技艺,这样的旅游很有意义。”近日,来自长沙的游客郭先生和家人夜游资阳区明清古巷景区,魅力十足的特色非遗让他赞不绝口。

  7月,明清古巷景区依托非遗一条街,打造非遗主题纳凉市集,不到200米的古巷,聚集了洞庭木雕、张家塞甜酒、益阳套色剪纸等1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游客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互动交流,现场体验传统技艺制作,观览非遗文化节目,选购非遗文创产品,旅途充满文化韵味。通过上新“旅游+非遗+美食”模式,连日来,明清古巷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4万余人次,客流量同比增长40%。

  为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我市踊跃开展“非遗六进”公益活动,组织非遗进校园、社区、机关、军营、景区、企业,推动非遗回归生活、服务市民。安化县打造黑茶艺术馆、黑茶博物馆、智慧茶园,建设资江两岸茶韵画廊,茶产业成为文旅发展的金色名片。小郁竹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危禄绵将小郁竹艺与竹文化结合,开发竹文化研学体验项目,在部分中小学开设“小郁竹艺劳作课堂”,累计向2万余名学生进行技艺展示,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赫山区皮影戏艺人何桂春、刘茂生将《山乡巨变》改编成皮影剧目,在中小学、村(社区)进行巡演,传统的高腔演唱方式和方言说唱深受市民喜爱。

  在市博物馆展厅,打造益阳非遗民俗展览,免费向市民开放。以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流传千载的民俗记忆作为叙事主体,以地理空间为脉络,以资江水道布局,自西南向东北至洞庭湖,串联起我市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围绕“梅山茶乡桃江竹海”“老城记忆碧津古渡”“渔舟唱晚滨湖人家”等主题,展现茯砖茶制作技艺、益阳小郁竹艺、南县地花鼓、梅山剪纸等非遗项目特色,以沉浸式场景展示非遗韵味,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文化盛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刘美玲 龙海燕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