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臧青珍藏着一封信,里面夹着一篇题为《生命中的烛光》的文章,作者是她曾经的学生小禾。很多次夜深人静的时候,臧青总会捧读这封信,纸页上朴素的文字,记录着小禾从“问题学生”到乡村教师的蜕变,也映照着臧青15年来从珠江到资水的教育追寻。
从珠江到资水——教育理想的迁徙
2016年,已在广州教育界崭露头角的臧青作出了一个令同事惊讶的决定——回到家乡桃江任教。彼时的她在广州两所学校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过广州市白云区教学业务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教学创新能手”等荣誉,是同行眼中的明日之星。但这位湘妹子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声音:“教育的根,应该扎在最需要的地方。”
到桃江一中后,臧青很快以独特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喜爱。她的课堂从不局限于课本的枯燥讲解,常常是从一副对仗精巧的对联、一则引人深思的新闻或是一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切入,像一把钥匙般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化为鲜活生动的当代故事。在讲授《声声慢》时,她别出心裁地录制粤语朗读,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声调中,真切感受仄声韵所蕴含的凄切情感;教授《短歌行》时,她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国人才招聘会”,让学生化身曹操麾下的谋士,在角色扮演中深入分析诗歌里藏着的用人策略与雄才大略。这种“重导入、善迁延”的教学法,不仅让课堂充满趣味与活力,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知识。她的课例也因此在2020年湖南省在线集体备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被看见”的力量——一个班主任的育人密码
但真正让臧青在教育界引起关注的,是她对“问题学生”的转化艺术。2019年接手高三班主任时,她注意到总是缩在角落的小禾——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女孩只得用传纸条、打瞌睡的方式,掩饰深深的自卑。当臧青第三次将上课睡觉的小禾调到教室最后一排时,意外发现了她压在课本下的涂鸦本,上面写满了女孩的心事。“其实你的文字很有力量”,臧青这句看似平常的评价,成了改变小禾命运的转折点。后来,通过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创造展示机会,她帮助这个“孤岛”学生找回了自信,最终小禾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选择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臧青常常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她建立“成长档案”制度,记录每个学生的闪光瞬间;设计班级读书分享会,让同学们在文字的碰撞中发现彼此的思想深度与独特视角;开创“心灵周记”,成为学生们倾诉心事的树洞。这些实践后来凝练成她的班级管理论文,发表在《年轻人·班主任》杂志上。凭借这些创新举措,今年她在益阳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第一名、湖南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第二名,并被推荐参加第三届全国两项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
讲台之外——教育者的多维探索
在专业成长的同时,臧青始终保持着对教育本质的思考。2023年,她辞去校团委书记职务。“在行政楼里,我听不到晨读时的书声琅琅”,她在随笔中写道。这个被同事戏称“从将军变回哨兵”的选择,却让她找回了教育的初心。她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创新中,形成了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体系;指导学生排演的戏剧《英雄》先后获得湖南省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拿下过县、市、省乃至国家级的奖项,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指导教师。
“15年过去了,从广州到家乡,从珠江到资水,我越来越确信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守望。”窗外,桃花江水轻拍堤岸,如同她笔下所写:“江水裹挟着浪花撞击堤岸,如同岁月叩问初心的声响。”臧青用她的坚持证明: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相互照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