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顽强的益阳人民在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战场上,舍生忘死,不怕牺牲,奋起抗敌,以血肉之躯铸就民族不朽的丰碑,用忠魂傲骨谱写感天动地的烽火壮歌,成为我们心中——

值得铭记的英雄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9-04 11:20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唐铎

李聚奎

邓克明

萧山令


曾宪邦

  彭孝儒

  唐铎

  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国雄鹰

  唐铎(1904—1983),原名唐灵运,字金城,出生于益阳县岳家桥镇。1920年5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因参加“二八运动”、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等革命斗争被遣送回国。1923年春,进入广州航空局飞机制造厂学习,是我党第一批飞行员。1925年,赴苏联留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空军学习战斗了28个春秋。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正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的唐铎和同学们群情激愤,强烈要求上前线,但未被允许。1942年毕业后,唐铎被分配到苏联利比茨克空军高级军官学校任教官,负责为前线培养空军师团级干部和飞行大队指挥员。后经多次申请,1944年夏,唐铎终于获得赴前线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机会,开启了驾驶战机与德国法西斯英勇战斗的历程。6月,他被派到西北战场,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第一空军集团第74空军强击机飞行近卫团见习副团长(不久,任副团长)。7月3日,在解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战斗中,他率领3个大队24架“伊尔-10”强击机,大机群超低空出航。在第聂伯河上空,他指挥机群干掉了2架德军歼击机;到达明斯克城郊上空时,看到德军坦克群正向苏军前沿部队发起猛烈攻击,他又立即指挥对敌坦克群轮番进行突击,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消灭德军坦克数十辆,有力地配合了苏军第三方面军解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第74空军强击机飞行近卫团由此受到苏联最高统帅部嘉奖,荣获“苏联近卫军”荣誉称号。

  从1944年7月至1945年5月,唐铎先后参加了苏联解放明斯克、解放东普鲁士、攻克柯尼斯堡等战役,驾机空战200余次,最多曾一天6次放飞出征,屡立战功。由于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取得光辉战绩作出突出贡献,他曾荣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苏联卫国战争勋章,还荣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红星勋章以及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攻克柯尼斯堡奖章、苏维埃陆海军三十周年奖章。

  1953年,唐铎回国,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党委委员、空军工程系主任兼党委书记、辽宁大学副校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授少将军衔。1983年病逝。

  李聚奎

  树起太岳抗日根据地旗帜

  李聚奎(1904—1995),原名李新喜,出生于安化县南风乡西坪村(今属涟源市)。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投身北伐战争。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彭德怀转战千里,挺进井冈山。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历任班长、排长、支队长、团长、师长。长征时,任红一师师长,担任中央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率部在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战斗中屡建奇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聚奎担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参谋长,协助旅长陈赓率部向华北挺进,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在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武乡等战斗中重创日军,粉碎了日军“六路围攻”。1938年4月,李聚奎所在386旅参加长乐村战斗,歼灭大批日军,迫使各路敌人回窜,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地区“九路围攻”的阴谋,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李聚奎担任129师青年纵队政治委员,后任鲁西北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抗日力量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他深入发动群众,破袭铁路,建立组织,壮大队伍。1939年2月,他指挥夺取了莘县战斗的胜利,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春,李聚奎担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副司令员。1942年,决死队1纵队改称1旅,他任旅长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在薄一波领导下,组织部队和地方民兵开展游击战,进行了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英勇斗争。1942年和1943年,他率决1旅并组织县区民兵共13个游击集团,齐心协力反“扫荡”,参加“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寇“围困沁源”的阴谋。延安《解放日报》曾为此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聚奎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首任石油工业部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高等军事学院院长等职。1958年授上将军衔。1995年病逝。

  邓克明

  平型关大捷中的先锋营长

  邓克明(1906—1983),别名恒林,出生于安化县通溪乡合群村。1926年秋,在安化河口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马日事变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36军。1930年5月,在浏阳率领一个班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4师3团。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邓克明。后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长征中,率部参加了回师遵义城,攻打娄山关、直罗镇、山城堡等战斗。

  1937年3月,邓克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并任区队长。“抗大”结业后,他调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3营营长。9月25日,115师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本侵略军,他奉命率3营担任主要突击任务。战斗中,他亲率9连战士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并全歼了日军尉官队,在带领部队与日军抢占老爷庙山头制高点时中弹负伤。

  1938年1月,邓克明伤愈后,调任八路军115师343旅补充团团长,6月,又调至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亦称冀鲁边区挺进纵队)任参谋长。1939年夏,“挺纵”扩大到2万余人,开辟了津南、鲁北辐射15个县的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3月,邓克明担任115师鲁西黄河支队副支队长,7月,任支队长兼冀豫军区参谋长。1941年春,黄河支队改为115师教导第四旅,下辖十团、十一团和独立三团,邓克明升任旅长兼湖西军区司令员,在鲁苏边区微山湖以西地区开辟了以丰(县)沛(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12月,邓克明率领教导四旅运用游击战术,在湖西地区进行反“扫荡”斗争,歼灭日伪军500多人,取得了反“扫荡”的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克明历任华南垦殖局副局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少将军衔。1983年病逝。

  萧山令

  誓与南京共存亡

  萧山令(1892—1937),字铁侬,出生于益阳县四方山。1909年,考取湖南陆军小学。1914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投入湘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37年3月,任南京卫戍军宪兵副总司令。5月,晋升陆军少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上海失守,日军兵分三路直逼南京。18日,南京保卫战打响。此时,国民政府已经西迁,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提前撤离,萧山令临危受命,奉命身兼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代理首都警察厅长、南京市市长、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等要职。至26日,日寇已攻下南京城外的汤山、淳化、牛首山、大胜关等国民党守军阵地,直逼紫金山、大校场、雨花台等地。12月9日,日军攻至南京城下,并组织重兵大举进攻光华门、小西门、棉花堤等国民党军阵地,日军步兵、骑兵、炮兵协同作战,上有飞机轮番轰炸,下有坦克步步紧逼,城内守军腹背受敌。萧山令指挥守城部队且战且退,与敌人开展巷战,并激励宪兵与南京共存亡。至12日下午,南门阵地沦陷,电讯中断,守城部队被迫各自为战。这时,萧山令接到唐生智命守城部队立即向下关撤退的命令。撤退令下达后,无数军民涌往下关,争相抢渡逃难。因缺乏渡江船只,至13日清晨,尚有三分之二的部队未渡江,江边等待渡江民众亦有10000余人。此时,日寇骑兵和海军部队已逼近江边,形成水陆两路夹击江边军民,敌人一排排机枪向难民扫射。萧山令见状,高呼:“杀身成仁,今日是也!”立即组织部队对日军冲锋搏杀,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全军覆没,萧山令亦举枪自杀,壮烈殉国,时年45岁,践行了其“誓与南京共存亡”的铁血誓言。

  萧山令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并刻名于南京雨花台抗日军人忠烈碑上。1984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2014年,萧山令被列入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曾宪邦

  报国丹心应未酬

  曾宪邦(1902—1937),又名宇苏,字雨初,出生于益阳县浮邱山乡(今属桃江县)。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学习。1926年,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9师51团迫炮连任副连长,参加东征、北伐战争,屡立战功,升任连长、营长。1933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7军38师497团中校副团长。1936年西安事变后,奉调率部在冀北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南天门、古北口等战斗中,带伤指挥杀敌,因功升任83师498团上校团长。他时常以“精忠报国、献身革命”大义整训部队,曾在军官集训队毕业同学录上题词:“以我们的头颅热血去洗涤国家的创伤。”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曾宪邦奉命率部开赴宛平县,在东马蹄、太子墓等战斗中,重创日军。9月上旬,日寇三面环攻北平西南战略要地髫髻山,国民党守军牺牲惨重,他率部接替防务,面对日军精锐牛岛师团以优势兵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向阵地汹涌扑来,他督励士兵奋勇抗击,苦战八天七夜。在士兵死伤惨烈、阵地有动摇之虞的危急时刻,他让副团长坐镇指挥,自己奔赴前沿机枪阵地,亲自督战指挥,一时士气大振。9月13日上午,曾宪邦在战斗中腿部中弹,血流如注,部下劝其退往后沿,他坚持不离前线,裹伤再战,誓与阵地共存亡。战至下午3时,他又腹部中弹,小肠外流,疼昏了过去。苏醒后,看到阵地还在,身旁还有官兵,他用颤抖的手在指挥手册上写下绝命诗:“有志男儿卷战事,锋前不惜国人头。烟尘百战留青史,报国丹心应未酬。”仍坚持指挥战斗。下午4时,日寇用更猛烈的炮火轰击国民党军阵地,曾宪邦头部再中一弹,当场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曾宪邦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2024年,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追认他为烈士。

  彭孝儒

  人在城在城亡人亡

  彭孝儒(1907—1944),别号朗轩,出生于益阳县。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党军中任职。1938年,又进入陆军大学第十六期深造,毕业后被分派到国防部任少将高参,然而他却主动要求赴抗日前线参战,被改任为第三战区司令部少将高参、作战课课长。

  1942年,日军虽已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但由于全国军民英勇抵抗,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这时,彭孝儒找到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主动要求到抗日最前线去杀敌报国,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88军新编21师63团团长。就任团长后,彭孝儒接到的任务是坚守丽水城,他一面组织动员百姓撤到城外,躲避战火;一面在万象山洞天楼团部驻地召开连级以上干部会议,部署各部防守城门,构筑堡垒,以备巷战。会上,他说道:“日寇已逼近丽水,战斗即将打响。我全体官兵要誓死保卫丽水,人在城在,城亡人亡!”

  1944年8月,日军再次进犯丽水城。22日开始,日军第七十师团、六十师团两部5个大队,附各兵种、伪军、役夫共计10000余人,从金华、武义、缙云直驱丽水,集结于丽水城郊岩泉一带。26日,日军兵临丽水城下,先派飞机空袭,后用大炮猛烈轰击,紧接着,大批日寇迅速冲至城脚,用软梯攀爬攻打城墙。夜晚10时许,在日军强大的火力攻击下,城墙被攻破,日军蜂拥入城,双方展开巷战。不久,63团指挥部被捣乱,部队失去统一指挥,官兵被迫各自为战。至次日凌晨3时许,守城部队被打散,丽水城沦陷。幸存的63团官兵且战且退,最后被逼至瓯江边小水门溪滩一带,除极少数侥幸突围外,大部分官兵在战斗中牺牲,团长彭孝儒也壮烈殉国,时年37岁。

  彭孝儒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夏立表

  个人安危事小保全抗日军需事大

  夏立表(1899—1938),字松年,出生于益阳县武潭乡东流村(今属桃江县)。1925年,经夏曦推荐,考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国共合作需要,又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毕业后,受党组织安排,考入云南讲武堂炮兵科学习,继而,又考入国民政府政治训练班学习。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3师政治部科长、迫击炮队指导员,东路军第14师政治部宣传科科员等职。1927年5月,整理党务案后,第14师政治部撤销,夏立表跟随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陈廷仪(浙江东阳人,中共党员)来到东阳县,在与当地共产党员取得联络后,他积极参与了党组织创建活动。6月,东阳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东阳独立支部成立,他负责农运工作。9月,因组织农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夏立表遭到反动政府通缉,被迫转移到永康县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来辗转各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夏立表重新“回到”国民党军中,先后担任过第6师34团少校政治训练员、空军总司令行营政治训练部中校宣传队长等职。1936年,他被调到同乡夏楚中(桃江武潭人)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98师,任上校军需处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夏立表随98师参加了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后,夏楚中晋升为第79军中将军长,他亦随之晋升为79军军需处长。1938年,79军移驻浙江昌化休整,11月初,因抗战需要,夏立表受命赶赴广东、香港采购急需药品器材和军需用品。11月8日,他率部返抵衡阳,车队经过火车站时,突遭日机空袭,随行人员催促其赶快躲避,他镇静地说:“个人安危事小,如许物资,为千万将士生命所系,不能擅自稍离。”遂亲自守车,让随从暂避空袭。这时,已飞走的日机再次折返对车队进行轰炸,其乘坐的卡车不幸被炮弹击中,夏立表当场壮烈牺牲,时年39岁。

  夏立表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少将军衔。

  汤载福

  “虎口”浴血救同胞

  汤载福(1891—1943),出生于南县荷花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中,被选为南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建设部部长,出席了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大革命失败后,被反动当局抓捕入狱。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南县后,被营救出狱,之后,居住在厂窖黑洲子。

  1943年5月9日,数千日军突袭厂窖垸黑洲子(现厂窖镇德伏村),在村庄内疯狂屠杀,烧毁房屋,许多村民倒在了血泊之中。日军窜入黑洲子时,汤载福已将家人和邻近村民转移到自家屋后的岩洞中,并用秸秆堵住洞口,自己则守在了家中。中午时分,4名日本兵押着10多个村民来到了汤载福家门前,1名日寇握枪逼迫村民们跪在院子里,另外3名鬼子则进入汤载福家中搜抢。很快,家里养的10多只鸡因受惊跑到了屋后,眼见追鸡的鬼子将要扑向山洞所在位置,汤载福果断从门后抄起一把锋利的尖口铁锹,迅速冲向院子里的鬼子,一锹铲就将鬼子砍死了。在后院的3名日寇见状,迅速返回拿枪。汤载福一个箭步冲过去,先将鬼子的步枪铲倒,又用铁锹背猛击1名鬼子的脑袋。剩下的2名鬼子被汤载福的勇猛吓破了胆,见状拔腿就往门外跑去。

  杀死2个日本兵后,汤载福立刻带着家人和10余名乡亲往外跑去,但此时村中到处都是鬼子,很快,他们就被鬼子发现了。汤载福立即与五六名村民主动挡在人群后面,掩护其他村民逃走。他们没有武器,只有捡起石头、木棍和鬼子拼命。汤载福手里握着血迹斑斑的铁锹扑向冲上来的日本兵,又砍断了1名鬼子的脖子。但就在他转身时,敌人的刺刀刺穿了他的身体,剧痛让他几乎失去了知觉。汤载福自知无法突围,对鬼子大吼道:“狗日的崽子们!老子有一口气,也要和你们拼到底,即使断头也不低头!”

  面对凶残的日军,汤载福带头奋起反抗,舍身救下10多名乡亲,而他和留下来阻击鬼子的村民却全部惨死在了日寇枪下。

  1985年9月,汤载福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中共益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责任编辑:徐王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