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廉评

莫把“假数据”当“真成绩”

来源:南县青树嘴镇纪委 作者:黄红 发布时间:2022-07-20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张敬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值得注意的是,通报披露张敬华“政绩观偏差,为谋求个人进步搞经济数据造假,违规干预插手市场经济活动”。(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经济数据是指由央行、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及社会权威机构收集、调查、计算得出的反映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数据,是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描述,不仅是领导干部履职施政的“成绩单”,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参考。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数据造假、弄虚作假现象司空见惯,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大到GDP,例如广东省中山市横栏镇虚报63亿元经济数据的“疯狂”行为暴露地方经济数据造假的冰山一角;小到村里的鸡鸭,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曾回忆说:“到年终,要按分配的任务填报。当时,要把1只鸭说成5只鸭,生猪出栏120头,上报630头……”。

老百姓戏谑“统计统计,三分真实,七分估计”,甚至调侃数据“掺水造假”是“村哄乡,乡哄县”。的确,一个乡镇的数据“注水”,全县数据就“含水”,经过逐级传导,最终有可能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数据的失真。

经济数据造假,绝对不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问题,而且关乎政治生态,关乎作风建设。“弄虚作假、隐瞒实情”易导致决策方向跑偏,使决策效果大打折扣,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权威和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表示,“经济数据造假,不仅影响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而且严重败坏党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败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此风不可长,必须坚决刹住!”

中央纪委机关刊文指出,畸形的政绩观是经济数据造假的根本原因。在粗放式发展模式下,一些地方“唯GDP论英雄”,只要能把经济规模搞上去,经济数据“好看”,干部就能被提拔、受重用。在这种发展理念和考核机制下,伪造虚假数据成为一些党员干部追名逐利的手段。群众讽刺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即指向于此。

莫把“假数据”当真“成绩”,经济数据决不能成为橡皮泥和泡泡糖,捏捏吹吹都可以,必须杜绝造假,确保数真字实。首先,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落后的发展理念中摆脱出来,将重点放在谋布局、优结构、促转型、提质效等硬措施上,而非在经济数据上动手脚。其次,各级党政部门要一级做给一级看,压实责任担当,坚守实事求是,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干事,保证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再者,要狠抓惩治不放松,以“零容忍”加大对经济数据造假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用严密的制度、严格的督查、严肃的问责让干部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愿造假,从根本上堵住“数据造假”风险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