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家风故事

【益阳家风故事】(45)小山城里大风范——“虎痴”莫逊人的家风故事

来源:益阳市纪委监委 作者:陶金生 戴茂文 发布时间:2019-03-12

莫逊人(1911年-1989年),湖南安化人。1929年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1937年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毕业,擅长花鸟,尤以画虎著名,人称“虎痴”。师从黄宾虹、潘天寿、张善孖、汪亚尘、诸乐三、谢公展等名家。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38年至1958年,先后在湖南安化黎明小学(创办者之一,担任副校长)、英武中学、建国中学任教。1959年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在涟源青少年公园、安化农村劳动。1979年,落实政策后被选为安化县政协委员,重拾画笔进行国画创作,并焕发艺术第二春。1981年,为庆祝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创作的国画《雄鹰图》于《中国体育报》头版发表。《虎啸图》等多幅作品在省、国家级刊物发表。有《莫逊人画集》存世。

安化县古镇梅城,百余年后的今天犹有一条唤作“莫紫珊弄子”的旧街巷。这位莫紫珊,就是莫逊人的父亲,早年习儒学经传,清末废除科举后,开始经商,几经打拼,成了梅城的大户人家和开明绅士。莫紫珊在培育儿女上一视同仁,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均在长沙接受过民国现代教育。

莫逊人的三个兄长,由于受当时进步思潮影响,先后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老大莫秉巍既有国民党身份又是共产党员,更是毛泽东同志湖南一师的校友,1925年毛泽东第二次来安化调研,他回长沙的盘缠即由莫秉巍资助。老二莫仁保,参加北伐于1926年阵亡于株洲。老三莫君若曾任梅城共产党第二支部书记、湘中支队第三团政治部主任。四个儿子三个闹革命,莫紫珊决定让幼子莫逊人做一颗读书种子,遂将他送至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学习。这一送安化就送出了一位近现代知名的画家。

为人长葆“虎气”

莫逊人有两层身份,画家兼教师。但“莫老虫”这一外号却又把他两层身份统一了起来,既是对他擅长画虎的高看一眼,又是对他严格执教的高度概括。

当年,莫逊人就读于上海新华艺专,有一年寒假后返校,他发现一位同学会画老虎,神形兼备,虎威十足,便羡慕不已,好不容易打听出是老师张善孖所教。张善孖与其弟张大千是名噪一时的画虎名家,莫逊人下定决心拜师学艺,他深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怀着强烈的学虎愿望,敲开了老师的家门,谁知老师一口拒绝了他的请求。碰了一鼻子灰的莫逊人没有就此罢休,他备下三百块大洋,效“程门立雪”,恭恭敬敬站在张府不离开,执着使他成了张善孖的第二名“入室弟子”。

在张善孖的悉心指导下,通过“画虎皮到画虎骨”的技艺精进,由临摹到写生的实践创作,新华艺专毕业时,莫逊人画的老虎已名震上海滩了,一些文人骚客附庸风雅上门求画,就连南京政府的国民党军政要人也登门索画。自然,“莫老虫”就成了他的“艺名”。

至于他被学生称号为“莫老虫”,主要是对他办学过程中的严肃和较劲。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省城难民纷纷逃到梅城,子弟就读困难。莫逊人与长兄莫秉巍说服父亲莫紫珊投入办学资金,1939年,他们兄弟与龚翼星、严元度在梅城创办了黎明小学,莫逊人担任副校长。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莫逊人殚精竭虑。他利用自己恩师张善孖的关系,写信给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佑任,请求其为学校题写校名,“黎明小学”四个大字成了老县城的金字招牌。莫逊人总是以“国难当头,吾人存一日,则一日不忘精进”勉励学生。由于学校缺教师,他一个人担任起国文、美术、音乐等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对抗日救亡宣传尤为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唱《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抗日歌曲,上街下乡进行宣传演出,激发群众抗日热情,深受家长及广大群众欢迎。由于他严格的管理与教学,培养了大批爱国青年和杰出人才,如中科院院士、原湖南大学校长俞汝勤,当年随父逃难至梅城,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黎明小学。

解放后,莫逊人等人创办的黎明小学全部充公,他本人被调到120里外的桥头河建国中学(当时属安化,今为涟源四中)任教。即使只是一名普通教员,莫逊人总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能写会画,至少掌握一种乐器、一种球技,参加一个兴趣小组。课余校园每个角落都有画画练字的、唱歌跳舞玩乐器的、打球的、写作的、刻金石的、育花种草的。莫逊人则到处奔走检查、登记、指导——所到之处学生戏呼“老虫来了”!

立世赖以“虎骨”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莫逊人欲效仿已故恩师张善孖美国卖画救国的壮举,就和龚翼星、严元度等人商议,决定利用各自的特长举行抗日书画展览,当时,莫的老虎、龚的行楷、严的墨龙在书画界颇有名气,他们精心创作作品后,把书画展开到了日寇尚未侵袭的大湘西,以溆浦为第一站,最远抵达辰溪县,尽管当时的黎明小学举步维艰,但他们仍然将书画义卖所得银洋500余元全部用于慰劳抗日将士。

“反右”运动中,莫逊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多次被批斗。在有一次批斗会前,发动者知道莫逊人是一位画家,就当众说:“听说你画老虎厉害,那你画张给我看看,一天后交我,画得好就不斗你!”莫逊人将头一昂,双眼如虎目圆瞪,答道:“我久不动笔,只怕画出个虎来还不如猫呢!”那人讨了个没趣,就变着花样折磨莫逊人,最严重的批斗就是“吊半边猪”。莫逊人为了防止右手受伤,每次都是主动地伸出左手,因为,他是靠右手吃饭的人,他心中自有信念,某一天,他仍然会重握画笔。

1978年,伤痕累累的莫逊人在高寒的团云界呆了整整十年后,他又回到了梅城这座山区小镇上,虽然近乎与世隔绝,生活圈子极为狭小,但凭着他年轻时打下的雄厚艺术根基与建立的宽广艺术视野,还有这一段苦难生活的深切体验,艺术创造的欲望又被唤醒,艺术灵感就不自由主地如山泉般涌流而出,他以抱病之躯,创作出了一幅幅上山虎、下山虎、奔虎、跃虎、行虎、踞虎、趴虎、睡虎、喝水虎、嘻戏虎、吼叫虎、舔犊虎、瞪眼虎、警觉虎……在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他的画笔还搁在一幅未竟的“虎啸图”上。

传承喜有“虎子”

莫逊人教育子女以严格著称,在儿子们记忆的童年里,父亲就是一只虎威十足的“老虫”。他是三个画家儿子的启蒙老师,给儿子布置任务后,他一边作画一边观察儿子们学习冶状况,稍有差池或者开小差,跑过去就是一巴掌。他的儿子们无一不在巴掌下打下坚实的艺术功底。在团云界的十年,可谓是虎落平阳,莫逊人与儿子莫叔华相依为命,顶着右派的帽子却常常周济比他更为困难的左邻右舍,有一年,他们父子喂养了一头猪,半边猪肉用来挨家挨户送,当中的很多人都曾经违心地批斗过他,他能够淡然处之,儿子叔华甚是不解,莫逊人说:“当年你爷爷紫珊公,为了让梅城人吃上放心水,特地在自家菜园深掘一井,还派专人看护,方便了四方邻里,这就是至今都被人念叨的‘莫紫珊沙井’,我们后代不能丢了家风。”在团云的十年里,叔华更加全面地认识了父亲,并把父亲乐善好施和凡事宽容的好品质融入到了骨髓当中。暮年的莫逊人不再那般虎虎生威,他总以“画语”与儿孙们沟通,年近八十的他听到孙儿降生喜讯,拔掉正在输液的吊针,即兴创作《雄鹰图》,激励后辈“不飞则矣,一飞冲天”。莫逊人的妻子潘喜华女士毕业于湖南一师,她却是一位富有爱心的伟大教师和母亲,她对待任何人都和颜悦色,逝世时,除了一口她三十年代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木箱外,就是一沓厚厚的学生学费欠条。她的身教让这个家庭的孩子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多了一份温情。正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他的儿子们都成了书画界的名家。

长子莫伯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黄冈师专美术系教授、主任。从事美术教学43年,在教学与创作上都建树颇丰。作品《洪湖岸边》1984年获全国六届美展优秀作品,并获全国第三届年画评奖一等奖;《迎春接福》1989年获全国第四届年画展三等奖,入选全国七届美展。次子莫叔华,主攻花鸟画,从事美术教育43年,系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1997年作为湖南三名全国优秀美术教师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李岚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颁奖并合影,1998年获文化部德艺双馨奖称号。幼子莫迎武,著有《工艺美术》《莫迎武的水墨境界》《莫迎武画集》。

莫逊人后人不仅传承了乃父乃祖的风骨,且大都从事教育事业,至今三代共有十七位人民教师,个个都是高级教师或知名教授,这样的艺术兼教育世家在安化绝无仅有,在湖南也算得上是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