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家风故事

【益阳家风故事】(40)正义存心底 大爱默无声——“中国辛德勒”何凤山的家风故事

来源:赫山区纪委监委宣传部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04

何凤山

何凤山(1901-1997),字久经,1901年出生于益阳(赫山区兰溪镇)。1921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1926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公费留学生,1932年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1935年成为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官员,1938年担任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总领事。1940年5月回国到重庆参加对日作战。1973年退休后定居美国旧金山,著有《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1997年9月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6岁。因向约4000名犹太人发放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杀害,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国际正义人士”称号,被联合国誉为“中国的辛德勒”。

少小怀志  传统润身

何凤山出生于贫苦家庭。父亲是当地的一介儒生,曾在益阳参与创办新学,颇有些声望。何凤山7岁那年,父亲身患重疾去世,只留下母亲与他相依为命,生活陷入绝境。何凤山的母亲只好投奔到益阳五马坊的信义教会,以帮教会打杂赚取基本生活,才把何凤山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即便如此窘境,母亲也不忘以身垂范,鼓励何凤山读书。天资聪慧的何凤山,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自幼好学,也表现出了善良的天性。

何凤山在桃花仑小学(前信义小学)老校门口

少年时,何凤山就对外语怀有浓厚兴趣,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外交官。从小学到中学,何凤山读的是洋人开办的信义小学和信义中学,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雅礼大学。雅礼大学由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成立的雅礼学会创办,全部用英语教学。这对何凤山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几年下来不仅门门功课在校内名列前茅,英语水平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在学习外文的同时,何凤山也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他非常崇尚古时候的君子,一生信奉“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儒家思想。何凤山曾说:“欲成君子何其难也,惟用毕生以效君子。”意思是说,要想达到古人所说的君子一样的高度何其艰难,惟有在生命中时时刻刻以君子的要求来规范自身,才能越来越靠近君子。

1935年春天,何凤山随同驻土耳其公使贺耀组任二等秘书,从此开启了自己所挚爱的外交事业。在以后的生涯中,无论去哪个国家,何凤山都会随身携带一些中国的传统著作,如《论语》《大学》《诗经》等。忙完工作后,何凤山都会翻一翻这些名著,尽管已经读过很多遍,但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以此来修身养性。

签发义证  大善默行

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对犹太人进行逮捕和大屠杀。要离开这座地狱般的城市首先要弄到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担任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总领事的何凤山看到犹太人惨遭屠杀的一幕幕惨景后,不顾当局的禁令开始向犹太人发放前往上海的签证。

何凤山签发的签证

何凤山的行为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注意。他的顶头上司,时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大使陈杰命令何凤山立即停止发放签证。但是,何凤山并未从命,而是继续坚持。后何凤山的上司还误以为他是在非法买卖签证,从而专门对他进行过调查。

何凤山虽然顶住了上司的压力,也澄清了自己,却没有躲过纳粹当局的制裁。纳粹当局以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租用了犹太人的房子为由,强行将房屋没收了。何凤山自掏腰包在维也纳又租了一间小房子,继续坚持为犹太人发放签证。直到1940 年5月,何凤山被调离维也纳时,他仍抓紧最后时间,将一张张签证发给火车站台上焦急等待的犹太人。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4000份。

何凤山在世时,很少讲述自己拯救犹太人的故事。甚至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的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直到何凤山在旧金山去世后,《波士顿环球报》刊登的讣告中提到了他曾在维也纳任总领事期间为犹太人发放过签证。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打电话向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询问此事,这段尘封近六十载的历史才被揭开面纱。

魂归故里  遗风勉后

尽管何凤山大半生都在国外担任外交官,但对故国的爱却是强烈的,而且从不动摇。他育有一子一女,为兄妹俩分别起名为“曼德”“ 曼礼”,希望他们秉承孔孟之道,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并且时刻教育子女要以身为中国人为荣。

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过世之后能回到故土安葬。上世纪80 年代,何凤山曾多次回国观光,盛赞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1986 年11月,他应邀回湖南,参加母校长沙雅礼中学 80 周年校庆,发表了题为《怀念雅礼》的长篇讲话,还向雅礼中学捐资 9000 美元。他向亲友表示,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

1997年,96岁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2007年9月何凤山的骨灰被迎回益阳会龙山安葬。益阳市政府于2007年9月28日,即何凤山冥诞纪念日,为何凤山墓举行揭幕仪式。以色列驻华大使安泰毅专程从北京前来出席,向何曼礼转交了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荣誉公民称号的证书。

位于会龙山顶的何凤山墓

何曼礼说:“我很荣幸,能身为何凤山的女儿。在父亲的晚年我很高兴能够稍尽反哺之责,每天陪伴他、侍候他,就像我年幼时他悉心体贴地照顾我一样。在益阳市人民的热心赞助下,我终于能把父亲的骨灰带回来安葬,永远地在他深爱的故乡安息。”

何凤山与女儿何曼礼

回忆父亲在自己心中的印象时,何曼礼说到:“我父亲经常能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满足。他是机智、勇敢、精力充沛的人,他同时也是一个道德高尚、勇往直前并且有正直感的人”何曼礼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诲,为人处世识大体,顾大局。上世纪80年代,定居美国的她听说中国要创办英文报纸《中国日报》,便与丈夫约翰相约回国,参与创建工作。至今仍往返中以之间,致力于续写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之间的友谊篇章。

每年清明节,都有一些敬仰何凤山的外地人和一些益阳本地人到会龙山顶给这位“中国辛德勒”扫墓。在拂去墓顶上尘埃落叶的同时,也再一次将何凤山人性光辉的闪耀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