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家风故事

【益阳家风故事】(33)诗礼传家 文教兴国——清末状元张建勋的家风故事

来源:市纪委监委 作者:刘建纯 王青 发布时间:2018-08-27

中国的科举制自隋唐至清末,历经1300余年,产生的状元并不多,可考的各代文、武状元,总计仅777人。纵观湖南历代状元表,并没有益阳籍的状元。但是,在沅江市,至今保留着数处与状元相关的老地名:状元山、状元路、状元桥……在沅江市的洞庭湖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幅“露引松香来酒盏,雨催花气润吟笺”的对联,当地人也称为“状元联”。这里所说的状元指的是清末状元张建勋。

微信图片_20180325064317

(图一沅江市洞庭湖博物馆珍藏的张建勋联)

家族变迁  故乡梦萦

张建勋(1848-1913),字季端、季棠,号愉谷、愉庐,清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状元。但是,他赴考时登记的籍贯却是广西临桂县。那么,这位广西临桂县的状元与益阳沅江市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呢?

张建勋的先祖,原居住在江西省金溪县,明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时迁徙至湖南省沅江县马公铺一带,繁衍至张建勋曾祖父一代时,就开始接二连三地涌现出人才。

张建勋的曾祖父,名叫张其禄,乾隆五十四年(1789),考取拔贡功名。嘉庆元年(1796)六月,“拣发”到广西苍梧县、武缘县,试用知县一职。在广西近三十年中,还署理或正任有北流、陆川、昭平、岑溪、凌云等县知县。多年以后,他的重孙——状元张建勋,用诗句“曾祖富文史,拔萃称湘沅;出宰山水县,桂海三十年”,来记述张其禄这段漂泊的官宦生涯。

张建勋的祖父张烜,沅江县学生员(即秀才)出身,嘉庆元年(1796)随父亲张其禄同至广西,先充当父亲的文吏,后长期在广西各级衙门笔耕官文。其妻子陈氏,也为沅江马公铺陈家湾人氏。

张建勋的父亲张世麟,在广西临桂的县学获取秀才后,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成为时任临桂县知县的清末名臣吴德徵的幕僚,此后随其辗转于广西各地达十五年之久。期间,道光二十八年(1848),张建勋出生。

虽然张建勋家族长年生活在广西,但是张氏几代人始终带着浓浓的沅湘情结。张其禄写下有“湖乡我久别”、“醉卧展湘簟”的诗句;而张建勋更是在诗作中发出“沅江萃芷亭,松楸萦梦魂”的思乡吟哦。

据沅江的文史资料记载:张建勋的曾祖父张其禄,逝世后葬于沅江丁家坝一山头;祖父张烜及祖母陈太夫人的合冢葬于沅江马公铺飞凤咀。光绪二十四年(1898),张建勋回沅江祭祖扫墓。后人为纪念状元回乡扫墓,曾在飞凤咀上立了一对华表,华表上镌刻了一幅对联:“古咀犹存,千载后无飞凤返;名山不老,百年前有状元回”。这次张建勋回到家乡,还曾亲笔题写了“琼湖书院”四个大字,至今,状元所书的金字匾额,还高高悬挂在沅江市琼湖书院历经风雨的旧式门楣上。

微信图片_20180317170742

(图二张建勋为沅江市琼湖书院题字)

博学重德  诗礼传家

家庭,是文明教养、德行培育和文化传承的第一驿站。张建勋之所以一举夺魁,成为状元,这与其家族将“知书达礼”作为立身、传家、为官之宝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曾祖父张其禄,能诗善文,是当时沅湘之地极有名望的学者、诗人。嘉庆《沅江县志》收录有他的诗作《沅江竹枝词八首》等十首,其诗作汇编成《怡云诗草》二卷。

张建勋的祖父张烜,也是清代著名诗人。在充当父亲文吏期间,父子俩经常切磋诗文,互相欣赏和点评。张烜存世的诗作有三百六十余首,汇编成《巢睫吟稿》二卷。

张其禄和张烜父子两人,是为数不多的清代“父子诗人”。清末大学士、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主编大型清诗选集《晚晴簃诗汇》时,就将张其禄和张烜“父子诗人”的诗作双双入选,足见他们诗作的影响力。

张建勋自幼资质韶秀,又秉承家学,长期耳濡目染,儒家经典与道德规范遂融入到他的血液中,养成了他赋诗酬唱、重于礼教、为人温雅、敦厚谆和的习惯和性格。父亲英年早逝后,家道中落,母亲在苦心经营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之时,一边教诲儿子明事理、学做人,一边四处为张建勋选择良师。虽历尽颠沛流离之苦,也要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不断激励他勤奋精进。张建勋在求学之路上,传承了母亲坚韧执着的性格,他一直坚持不懈,光绪五年(1879)中举时,他已31岁;而被光绪帝钦点为状元时,他已41岁。

状元张建勋受家风所熏陶,工于诗文,他的诗多以“咏文教、重孝友”为主题。他在诗作中写道:“过庭诗礼吾能记,往训铭膺久佩绅。”足见张建勋时刻将前辈的“过庭之训”铭刻于心,恪守、践行着张氏家族优良家风。

张建勋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民国元年(1912)的冬天,有一次,张建勋见儿子喝得醉醺醺的被搀扶着回家,他和妻子忧心忡忡,当即写下了长达一百韵的《训子篇》,写道:“家风重孝友,世德溯渊源。”阐述了家族的“孝友”观,他告诫儿子不要忘记家风。然后详细列举祖宗三代勤奋教养、艰苦创业起家和家族饱尝社会离乱之痛的历史。告诉儿子要去邪归正,努力拼搏。情词恳切,十分感人。儿子在父亲谆谆教导下,终成有用之才。

状元张建勋之家,被广西学者誉为“桂林文化世家”。其实,“状元张建勋之家”,也是地地道道的“益阳文化世家”。

抚生如子  文教兴国

张建勋提倡国家重视教育文化建设。光绪二十年(1894),张建勋出任云南乡试主考。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任云南学政,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张建勋奉诏在云南敷陈教化,倡办教育,造福一方。

在云南,张建勋针对各地教材良莠不齐的状况,主持编校了一套较为系统、规范的教材。为了视学兴教,他走遍了云南39座府、州,65个县,几乎囊括了云南的每一片土地。有一次,他到一县巡视教学时,被潞江的大水阻隔,河水奔腾,无舟可渡,而河的两岸壁立千仞,只有一条悬索横空,大多数随行者吓得返回了永昌府。他却不顾风险,在悬索上套一滑轮,从半空飞行而过,到达潞江安抚司衙门。安抚司和当地士绅学子,无不感动万分,把他视为神明。光绪二十六年(1900),张建勋任满离滇,为感谢他对云南文化教育所作的贡献,当地士民敲锣打鼓欢送他,并郑重地赠他以“大启滇文”的匾额。

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906-1911),张建勋出任黑龙江省第一任提学使兼民政使。黑龙江置省以前,一直为军卫之地,没有学校。张建勋到达后,一边组织人员建造学校、编写教材,一边张贴招生榜文。他参考西方办学经验,培养能办实业的有用人才,将省城齐齐哈尔的私塾、学堂统一归并,并增加农、工、商实业课,改称初等实业学堂,使之成为了黑龙江省最早的实业学校。他还创建了一所初等幼女小学堂,继而创办起省中学堂和黑龙江最早的民族师范学校——满蒙师范学堂。

张建勋在黑龙江5年间,不辞劳累,办起了各类中等学堂共达165处,各类小学堂272所。他还经常掏钱资助家境贫困的学子,鼓动和提倡有钱人捐资助学。张建勋可以称得上是黑龙江近代教育的开拓者。

137259690330669129

(图三记载有状元张建勋的相关资料)

张建勋一生坚持诗礼传家、文教兴国的信念。他从南到北,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在我国科教兴国的长河里,状元张建勋将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