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家风故事

【益阳家风故事】(31)一生讲民主 万事不屈膝——中国文联原主席周扬的家风故事

来源:赫山区纪委监委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31

(周扬)

周扬(1908-1989),原名周起应,益阳赫山人,作家、现代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1928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同年冬留学日本;1930年回上海投身左翼文艺运动;1937年到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文革”中受批判并被监禁;粉碎“四人帮”后复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中央纪委常委等职。1989年7月31日病逝,终年81岁。

崇尚民主

明朝洪武年间始,江西吉安、吉水等地大批移民迁徙至益阳落户,史称“洪武落叶”,益阳周氏源流也由此而来,其中一支落地生根于益阳新市渡,称板桥周氏。周扬为其第59代孙。

周扬的祖母为有名慈善家,好善乐施,父亲周稚仙曾是翰林院侍诏,满腹经纶,母亲也待人厚道,深得村民拥护。因周家重视慈善事业,救济邻近穷人,劫富济贫的绿林队伍路过当地从不惊动周家。少年时期的周扬,受这种氛围的影响,虽体弱多病,却不能容忍家里的不良现象,敢于当众指责他认为表现很差的人,长辈姑爹、伯父等一些不良表现都被他直言过。

周扬的女儿周密回忆:“父亲是个十分民主的人。”比起那些重视教育子女的伟人名人,周扬并不喜欢过多干涉女儿的事。他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从未骂过打过她,给她充分的自由,非常尊重女儿的意见,家里的民主氛围十分浓厚。周密跟他讲话他从不打断,总是静静地听完,然后再和女儿讨论道理。父女俩写信,周扬的署名一定是“周扬”,而不是“爸爸”,意思是讨论问题女儿享有与父亲平等发言的权利。这也是周密后来成为新中国的火箭研究专家,与父亲从事的工作大相径庭的原因。

周扬在日常工作中从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周扬的学生、下级、晚辈都可以在他面前慷慨激昂、旁若无人。他说:“同那些有独立见解、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交谈,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机会。”

(第一保育院)

周扬非常反感特权思想,延安时期他就说过:“现在有的干部自以为就高人一等了。”当时延安有“保小”和“干小”两所干部子弟学校,周扬都不主张去,反而让周密去了一所民办小学。周扬这种民主、平等的思想洋溢在整个家庭里,影响着他的后辈。

重情重义

板桥周氏族训有云:“勤俭以律身,谦和以接物,廉让以居心,精密以任事。”族训要求族人要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特别是在异乡遇见同族之人,那更是要当至亲看待。

(板桥周氏族谱)

周扬与周立波是同族,周扬辈分要高,两人同年出生,但却并不相识,两人第一次见面是1926年。那年夏天,周扬从上海返回湖南,经立波的表哥林伯陶介绍,他去长沙看望周立波。两人一见如故,经常促膝长谈。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共产党发动上海工人大罢工,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周立波担任印刷所罢工委员会的委员长。一次,周立波在张贴宣传海报时被捕入狱,听到消息的周扬顿时心急如焚。

这时的周扬已担任“左联”领导职务,他马上活动起来,投入到了营救周立波的行动中。周扬首先去找了神州国光社的总编辑胡秋原,请胡出面保释周立波,却遭到胡的断然拒绝。请人保释不成,周扬东拼西凑了三四十块光洋,请当时有名的红色律师潘震亚为周立波出庭辩护。虽然大律师竭尽心智义正严词申辩,但仍被反动法庭判刑两年半。周立波遭难,周扬很是难受。

周立波出狱后,周扬先是介绍他加入了“左联”,随后又介绍他加入了共产党,两人的感情从此更加深厚了。

除了与族人互帮互助外,周扬对陌生的人也经常伸出援助之手。

三十年代周扬加入共产党后,开始在上海担任党的地下 “文委”领导工作。那时的生活,都是带着自家的财产,连同各自的性命,在不断躲避特务的搜捕中,频繁找租界,不断换房子,才得以生存。在周扬租住的小房子里,常常会有地下党组织的人员往来,很容易引起注意,为了掩盖,周扬的夫人经常会摆一桌麻将在自家楼下,谈笑风生间,为周扬的地下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掩护,同时她还将自己的首饰拿出来变卖,为周扬的工作提供经费帮助。

某天,两名青年女子来到周扬住处,要求提供帮助,询问之下,才得知这两名女子是从益阳逃难过来的,其中一位是益阳当地农民运动的领袖。周扬听后立马说:“你们先在我这里住下,不要担心。”随后他同夫人商量,在附近再租一间房子,由周扬与那位农民运动领袖扮成夫妻,另一位扮小姨子。就这样,他们三人每天同住在一起,外出也是一起同行,力保安全。不久,周扬通过地下党组织将二人秘密送往延安。

这件事情在当时的周扬看来,就是一件很不经意的小事,但对那二位被救的女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其中一位为报救命大恩辗转寻找周扬多年,却一直无果。最直接的原因是当年周扬还未曾改名,名字仍是周起应。当那位女子知道救命恩人改名叫周扬的事,却是几十年之后了,当时她身居国外,行动不便,便派了她的儿子去北京探望周扬,当他们会面之后,儿子代母亲向周扬叩谢,三个响头,声声入耳。周扬与代母谢恩的儿子都哭了。周扬落泪是因为当时一件在他看来很小的事竟然引得千里寻恩,这让他很是感动,而代母谢恩的儿子则终于了却了母亲的心愿。

敢于直言

周扬一生从不趋炎附势、卑颜屈膝,即使在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指责时,也敢于讲真话。毛主席曾说他过于心直口快、书生气十足。

“文革”复出后,许多单位请他去讲话、做报告,他几乎都是有求必应。一些亲友劝他少说为妙,要认真接受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深刻教训。

一天周扬如往常一样做完报告回家,周密很严肃地对周扬说:“父亲,我建议你最好不要再当官了,如果实在推脱不掉,就赶紧学点做官的诀窍。”周扬一听顿时来了兴趣,说到:“那你说说做官有哪些诀窍。”周密便说:“崇拜偶像是中国的一大传统,菩萨常年受香火,就因为他们是哑巴,和尚一贯不出错,就因为他们只念经,当官的诀窍之一就是少说话,不能不开口时,就重复当权者说过的一些话。”周扬一听脸色稍微一变,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你政治上还是太幼稚,不懂事,如果都像你说的这样,那社会怎样进步?历史怎么发展?我知道你和妈妈为我担心,怕我受到不公正待遇,在这里我把毛主席曾经对我说过的一段话讲给你听听。”

(左起:茅盾、周扬、周恩来、毛泽东、郭沫若)

原来,在延安时毛主席对周扬说过:“希望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感到委屈,感到委屈无非是三种情况,一种是你对,别人不对,既然真理在你手上,用不着委屈嘛!还有一种是别人对,你不对,这就更没有理由委屈啦!第三种最普遍,双方都有对的一面和不对的一面,那也不必委屈,反正你有一半不对。”

和父亲的对话给周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一直记在心里。她明白了父亲的人格,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如果真想为革命事业和人民群众做点贡献,就必须做好经风雨、见世面的思想准备。

在周扬最后的岁月里,他逐渐变成一个“植物人”,一开始对外界的刺激还有些反应,再到有口不能言,最后到完全没反应,周密陪伴父亲走完了这极其艰难的一段路。周密说:“父亲在文革里受的折磨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从来都不对我们说。”

周扬过世后,周密写了许多怀念父亲的文章,这成为她怀念父亲的一种方式,父亲永远活在她的心里,而板桥周氏和周扬的家风也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