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家风故事

【益阳家风故事】(17)齐家事国德居首,洁身自好不辱名——明末名臣郭都贤的家训家风

来源:桃江县纪委 作者:汪正初 发布时间:2017-12-28

郭都贤,字天门,号些庵,桃江县三堂街镇合水桥人,明末名臣,历任吏部稽勋司、验封司、考功司主事,吏部文选员外郎,四川参议,江西学政,江西巡抚等职,御赐天官。他又是文坛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书法家、画家,书法瘦硬苍劲,绘画尤以竹、兰为妙。他一生看重品节,以忠孝廉俭为本,严以律己,洁身自好。

谨聆十宜 教习规矩 惜阴励志 光大门闾

郭都贤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数代喜好读书,提倡忠言教子,诗礼传家。祖父郭世恩,名东野,品行端正,仪表端庄,德才兼备,例赠四川训导、资政大夫;父亲郭德惠,德高望重,诰赠吏部稽勋司主事。郭家祖辈和父辈们教育子孙恪遵“十宜”:

“父母宜孝顺,尊长宜礼敬,兄长宜恭友,夫妇宜和谐,交游宜慎择,读书宜训课,居家宜忠厚,赌博宜禁戒,处世宜和谐,坟墓宜省视。”

他们认为,积财千万,不如读书。家长的职责是培育子女好学不倦,让子女大开茅塞,把教育好后代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公务之余,郭家祖辈和父辈们还不忘辅导儿孙们的课业,教导儿孙:要趁年少珍惜十分宝贵的用金钱买不到的光阴,发奋求学,不要等到人大了老了才后悔当初努力不够;要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学苦练,学业成功之日,便是为家为国争光之时。三堂街郭氏赓续绵延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培育出了以郭都贤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优秀后人。

孝以奉亲 学以立身 正以树德 忠以报国

郭都贤受家庭影响,从小对父母非常孝顺,他深知,父母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保抱提携,劬劳殚力,已属不易;子女长大,还要送读完娶,一生操劳。父母恩深如海,作为儿子,理应感恩孝顺父母,谨遵庭训,发奋治学。郭都贤果然不负厚望,品学兼优,十六岁参加县里秀才考试夺得全县第一名,被县督学提拔为一等廪生。十九岁参加乡试省试考中举人,二十三岁参加会试京试蟾宫折桂高中进士。连试皆捷,实现了父母望子成才的夙愿。

郭都贤被朝廷选录进入官场后,志向更高远,对自己要求更严格。“可寄可托而不可夺,君子人与?君子哉若。”这是郭都贤在《梦中作竹杖铭》中表述的心志。郭都贤认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家的关键是做人。做人要立品,立君子品,做一个正人君子。人在患难生死关头,可以断头捐躯,但决不可自毁其志向、品节,这种人就是正人君子。做正人君子,不仅是治国、处世的需要,同时也是齐家的需要。郭都贤认为,治家,一家之长应率先做好自己,给自己树标立规。一家之长率先做好了自己,家庭其他成员就有了学习的标杆,自然会随时对照标杆来校正自己的言行。

郭都贤位高学博,而为人笃实谦逊,虚怀若谷。他曾经在自家厅堂撰有一副自省对联:何以副生平,试清夜自思,在国在家,曾行几事;不须谈特起,但设身处地,于今于古,像个甚人?一个谦谨自慎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古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郭都贤为官二十多年,“做官而不通关节,不招权纳贿,督学而不徇情面,不纳交要誉”,清廉自守,两袖清风离任。离任时,“一身以外,孑然罕遗”。他认为“此皆官箴自好者应尽之分”。郭都贤一生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光明磊落,品德高尚。清人温其训介绍郭都贤说:“郭公在桑梓无声色,而风流儒雅之事甚多,当时邑人颇畏罗(罗萸江)而爱郭。”对郭都贤的人品给与了很高的评价。郭都贤如此廉洁自律,纤尘不染,这在旧时封建官场上是很了不起的。

“蓬莱天上,从无不忠不孝之神仙;净土梵中,岂有不忠不孝之菩萨?”他怀着一颗忠于祖国报效朝廷的赤忱之心,勤谨理政,为官清正。在担任顺天府乡试阅卷官、江西学政期间,亲笔为朝廷选录了一批杰出人才,如著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著名的文学家魏禧等。他吏治严明,痛恨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肆意挥霍浪费,认为对如此贪腐应严惩不贷:公家汰冗员,兹席首当议。除一无用官,留为有用地。

在巡抚江西期间,正值明末朝廷腐朽,贪腐奸佞横行,社会乱象丛生,明王朝统治摇摇欲坠,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大爆发,清军南犯,南昌危急。郭都贤指挥全城军民夙夜严防固守,号召全体僚属慷慨捐银助饷,誓与来犯者决一死战。

“力尽登陴抗死间,千刀一笑许谁扳?厉思杀贼当为鬼,烈可捐躯岂让鬟?”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郭都贤视死如归,随时准备为祖国慷慨捐躯,表现了他气壮山河的忠烈情怀。后敌军退却,南昌得以保全。无奈明王朝大厦倾颓,1644年,北京沦陷,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在救国无望的情况下,郭都贤选择以另类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忠贞不二:安贫守节,回归故里,隐居桃江泗里河石门村,在此安顿最敬爱的老母,意在让老母远离战乱安度晚年。后老母病逝,郭都贤痛哭流泪,在石门村买得山地一块,把老母安葬在王母梳妆山。

丙戌(1646)年,郭都贤前往桃花江东林寺落发为僧,远离污泥浊水,洁身自好。第二年,桂王朱由榔在南方称帝,召郭都贤担任朝廷兵部尚书,这时郭都贤已遁入空门,不问政治了。

“虽作空门之癞子,依然亡国之逋臣;冀离阳九之灾,永守再三之节。”念念不忘故国旧都,念念不忘品节操守。郭都贤在吏部为官时,有个名叫洪承畴的人,因故遭牵连被革职免官,罚捕入狱。郭都贤欣赏洪的才干,奏请朝廷免罚,朝廷准奏,洪承畴官复原职,对郭都贤感激涕零,视为大恩人。洪后来累迁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可惜他在与强大清军交战中兵败被俘,后变节降清,得到清廷重用,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大臣。郭都贤闻讯,切齿痛骂。洪承畴因公来湖南,特意到桃江乡下拜见郭都贤,郭称病拒见。洪承畴执意要见郭一面。临别时,洪承畴为报答昔日搭救之恩,馈送郭都贤金钱布帛,又举郭都贤之子出任监军,郭都贤一一拒受。明人潘应祉高度评价郭都贤,称郭都贤“诗僧不改忠臣颜”,将他比作上古遗民伯夷、叔齐:“少陵坎廪声悲壮,首阳薇蕨孔惆怅。” 郭都贤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世代为人们颂扬景仰。

教子宜早 眼界宜高 进德修业 率先垂范

郭都贤十五岁得子,三十岁得孙。郭都贤认为,教育好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做父母的要有远见,要下决心哺育好后代。他十分重视对子女们的早教,公务之暇不忘过问子女的课业。郭都贤很注意身教,凡要求子女做到的,他都一定率先做到。膝下四子三女,均自幼知书识礼,长子良弓、次子良史、三子良冶、四子良宰,女儿纯贞、梅香在幼年时期就才华横溢,在地方上很有名气,良史、良冶、良宰被朝廷择优录入京城皇家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可惜子女多因患水痘医治无效夭亡,这令郭都贤悲痛欲绝万念俱灰:

“何处凄风动暮鸦,无端啼落未开花?几思翠幕羞弓影,尽付红尘上短车。”肝肠寸断之痛溢于言表。存活下来的次子郭良史、次女郭纯贞,学业成就卓著,熟谙经史,才高学富,远近知名。郭良史曾任淮安、桃源知县,明亡后弃官尽孝,随父亲回到桃江泗里河隐居,以后陪父亲辗转各地,不离左右。良史字野臣,号“松阳道人”,又号“柘木”。其诗文俊拔秀丽,著有《玉沙子集》、《燹余快游》等专集,笔下时有慷慨悲歌之气。郭纯贞,字梅节,聪颖贤惠,容貌倾城,才气纵横,擅长诗词和绘画。16岁那一年,父亲将她许配给黔国公沐天波之子沐忠亮。两心相爱。

国难当头,沐忠亮来不及举行婚礼,以国家大事为重,毅然率兵反清复明。明亡后,沐忠亮率部入缅,最后客死缅甸。郭纯贞忠于爱情,发誓不再嫁第二家,随父亲隐居泗里河石门村,创作了大量优美诗文,诗文借景抒情,充满对故乡桃花江山水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石门村有郭纯贞小姐花园遗址。郭纯贞中年出家削发为尼,法名联本,终日以黄卷青灯为伴。居住过的地方有桃江镇、浮邱山、高桥等,活到八十多岁终老故园。

郭都贤后半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康熙十一年壬子岁(1672)六月二十四日客死于湖北江陵承天寺,时年七十二岁。

郭都贤一家生活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期,举世乱象,饱受离乱之苦,是社会制造了他一家的悲剧;但正是这一家庭悲剧,鲜明地反衬出了郭都贤一家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