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家风故事

【益阳家风故事】(03)明末重臣杨嗣昌的家书解读

来源:沅江市纪委 作者:张连喜 傅莉莉 发布时间:2017-06-06

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常德武陵碴口坡人,明崇祯时期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著名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杨嗣昌集》。1641年去世,后安葬在原湖南省沅江县赤山岛杨阁老乡月形山上(今沅江市新湾镇杨阁老村月形山组),此地因他而得名。其一生为官、做人崇尚“手头干净”、“心肠干净”。

说明: 杨嗣昌像

杨嗣昌像

父严子孝,清廉为本

杨嗣昌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与父亲杨鹤都是进士及第,有“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的美名;后又同朝为官,这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父亲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兼任陕西三边总督,常年在外。期间,杨嗣昌向父亲写了一封家书,表明其为官尽职而清廉:

“儿因边烽处分之旨未下,尚未大坐出门。闲中将大人写来家书,自霸州至今,止表出一百五十余幅,真正可爱之极!要分三大册,将来与三儿为传家之宝。”

“儿尝言吾家家书是人可看,有两件干净处:一件是手头干净,无有孔方;二件是心肠干净,无欲害人。”

杨嗣昌将父亲寄来的书信装裱出来,为的是要牢记严父的教诲,并“公示”家书。父子俩以“手头干净”、“心肠干净”为官、做人,这在封建社会中确属难得。

在情义上、道义上,杨嗣昌堪称是“孝”的表率,其父亲杨鹤在任陕西三边总督时,因误事被查办,父亲觉得冤枉,写书给儿子:“内身负不白之冤,义难隐默,但愿逮系阙下,亲赴御前一言而死。”

杨嗣昌是家中独子,他闻讯后,多次向皇帝上书,其中《微臣自审非才疏》中写道:“臣死忠、子死孝之至愿”,可谓忠、孝两全。有感于杨嗣昌的忠孝之心,崇祯免了杨鹤的死罪,而改戍江西袁州。

杨嗣昌手迹

古训教子,名节为重

杨嗣昌对后代要求特别严格,因长年在外征战,他一直都是通过书信往来教导儿子。他在一封家书中写道:

“吾儿闭户读书,以古人为师友。即出门救友,已恐偶逢非类,与之不可,拒之不能,而况见官府乎?吾儿记此语,官府如讨文章,亦不必送,恐有尊亲辈或以他事相强;又恐无知辈以嘱托相疑,皆能坏我心行,玷我名节。惟不见官则杜绝矣。”

他谆谆教导儿子专心读书。说因家境特殊,父亲是朝中大官,巴结他们的人多,包括地方官员,索文要字的,拜把兄弟的,求办事的,这些都应拒绝,莫败坏了杨家的名声。

当时,科考舞弊盛行,儿子要参加科考,他在一封家书中写道:“决不作半字干求”,即就是不说情,不拉关系,不走后门。且在书信中多次提到“名节”系身家性命,不要让天下人找其“破绽”,败其名声。

湖湘文库本《杨嗣昌集》

杨嗣昌还常给儿子讲三国时孙吴太守李衡为官清廉、治家严格的故事,李衡临终前对儿子说:“父亲为官多年,没有什么家产,只在家乡种有千棵柑橘树,只要你苦心培育,每年它们可给你彩绢千匹,够你使用。”他儿子牢记父训,偕全家人回到家乡耕作桔树,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

唯恐儿子忘记这个故事,杨嗣昌特地作诗一首:

“野水寒无外,柑名绢不亡。宁期彼佣语,相助我思长。宦莫资三径,生当植众香。漫劳田舍女,解事学襄阳。”

“柑绢”的名字不能忘记呀,期待你们发扬光大。为官家的不要考虑积蓄家财,应当象佛经中说的“众香国”一样“香溢四方”,品质美好。杨嗣昌教导孩子们不忘根本,自己劳动,也可见其清廉家风和质朴情怀。

刚正不阿,国事为怀

在魏忠贤阉党专政、朝纲紊乱期间,杨嗣昌父子同朝为官,但他们不结帮派,不畏权贵,不肯附会于阉党,先后告病回乡。到公元1628年崇祯即位后,父子俩才被重新启用,均任职于兵部,在外带兵守卫疆土。

在杨嗣昌的父母去世期间,他守孝期未满,崇祯皇帝又“夺情”起用他为兵部尚书,然后入阁主政,直至赐尚方宝剑督师,权力达到顶峰。

杨嗣昌墓碑(沅江市新湾镇)

其时,关外的清兵挥师南下,关内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日趋壮大,而朝中一群无能之辈在贪腐、争权、倾轧。杨嗣昌处于三条线作战的局面。他不怕树敌之多,虽遇困难重重,但仍是不屈不饶。他在死前两个月,就曾向皇帝上书:

“此身之忧劳病瘁,日呕痰血,夜不得眠,奄奄垂毙,不敢言矣!更兼襄库饷无半文,督臣移咨可骇,臣愈增忧愤,不知死所。”

在“忧劳病瘁”时,他所担忧的还是治国的大事。

赤山岛月形山(杨嗣昌墓所在地)

杨嗣昌一生为官清正廉洁,行孝道,严教子,“手头干净,无有孔方;心肠干净,无欲害人”,为后人留下了一面镜子,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