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清风徐来】(66)根治洞庭水患 造福子孙后代

来源: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驻市委办纪检监察组 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19

  1954年特大洪灾后,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心全面治理洞庭湖,并作为“一五”计划时期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10月18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修复洞庭湖堤垸工程的决定》,重点治理西洞庭湖、大通湖和南洞庭湖。《决定》发布后,区境人民积极拥护,各县(市)委、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抽调得力干部,选派精壮劳力,迅速开赴大通湖和南洞庭湖,投入“根治洞庭水患、造福子孙后代”的宏大治理工程。

  治理大通湖

  大通湖治理工程,以大通湖蓄洪垦殖区为基础,按原堤线拓宽增高加固,把南大、草尾等地连成一个大垸,工程堤长236公里。该工程共投入民工13万多人,其中区境3县1场投入民工11万余人,干部3600余人,要求12月开工,次年4月15日前完成建设。

  大通湖农场时为副地级建制,隶属省农林厅领导。农场党委将大通湖修复工程视为“扩大垦殖、二次创业”的重大举措,全力以赴参战。11月16日成立治湖总队,由场党委书记李哲任总队长兼政委,下设5个大队。一、二大队由大通湖区的民工组成,三大队由农场1404名职工组成,四、五大队由金盆监管农场和千山红改造农场的劳改人员组成,共9843人。民工大队和农场大队共有党员309名。12月1日开工,只140天时间,就完成土石方145.85万立方米,超计划任务的77%。在劳动竞赛中,先后有74名治湖模范、功臣“火线入党”。农场一中队共产党员、省治湖劳模周梓富领导的小组创造的“土箕排队、左进右出、活挂倒土”法,提高工效30%。总队推广后,大大提高了全工程的工效。

  1955年4月15日,在大通湖堤垸修复工程全面竣工。共堵口6个,新修大堤211.72公里,培修南大垸重点间堤32.1公里,缩短堤线175公里,兴建2座中型涵闸,扩大耕地面积2.8万亩,取得了提高抗洪能力和扩大垦殖面积的双成果。

  治理南县

  南县是全省治湖任务最重的县之一。经过逐级挑选,全县集中精壮劳力和干部36208人,组成2个总队、8个大队、82个中队,10月份就开赴工地。在工地上,干部勇挑重担、民工你追我赶,战鼓声、加油声此起彼伏,门板报、光荣榜显眼夺目,到处热气腾腾。到11月中旬,南县就完成了第一期任务,将大通湖与南县接壤的70公里大堤整修一新。随即该县又转战距县城近100公里的沅江金南垸,开始第二期任务。转移时,天气骤变,风雪交加,温度降到摄氏零下10度左右。干部民工赤脚草鞋,艰难跋涉2天到达目的地。这时,到处白雪皑皑,冰厚5—7寸。施工地段积水多、淤泥深,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为不误工期,总队党委决定把排水清淤作为恶仗打,号召全体干群学习志愿军在冰天雪地打击美帝国主义者的顽强战斗精神,确保任务完成。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再次焕发起广大干群的激情,大家纷纷请战。排水没有抽水机,就用人力水车。水车稍停即冻,就轮班转,人停车不停。水排干后,二总队二大队副大队长赵佩组织10多名青年民工率先跳进齐大腿深、又黑又臭的淤泥里作业,带动全线清淤工作全面展开。经过7天奋战,淤泥终被清尽。15公里长的堤段上,迅速布满挑土大军。至1955年4月15日,全县胜利完成996万多立方米土石方,占全省总任务的11.5%。两个总队双双获得“模范总队”称号,38名干部被评为工作模范,251人立功受奖,民工有33人工地入党,386人入团,5322人次被评为省、地、县治湖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

  治理南洞庭湖

  区境治理南洞庭湖的工程,主要由益阳县承担。重点整修十四垸(今长春垸)、烂泥湖大垸和民主垸(1954年11月划归益阳县)。1954年11月15日,以益阳县委副书记张振江为政委、副县长张志远为指挥长的南洞庭湖工程指挥部成立。12月,全县62484名民工开赴工地,全面开工。尽管开工不久即遇冰冻,但全体治湖干群始终保持旺盛斗志,破冰取土,冒雪施工。至1955年2月8日,全县施工任务基本完成。仅用70天时间,修复溃口42处,重点加高培厚防洪大堤140.57公里,间堤6.3公里,完成土石方505.1万立方米,使全县382公里大堤的防洪能力达到了1949年最高洪水位加5级大风不溃的标准。

  再次巩固治理成果

  1955年10月,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1955年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的决定》。要求湖区县市继续整修大通湖大堤和排灌系统,建设民主垸分洪安全区,完成沙堤移堤和符家湖刨堤整修等任务。11月中旬,湖区各县(市)委又迅速动员近10万民工投入紧张施工。塞阳运河位于大通湖垦殖区内,是此次整治洞庭湖工程中的重点。以沅江县为主组织3万多名民工施工。以塞婆嘴至阳罗洲的老河开挖改造为主线,长13公里,沟通垦殖区与外湖的联系。要求航宽30米,低水季节航深1米,常年通航60吨级船舶,既利通航又利排灌。同时开挖向东向北两条支线,主支线共计61公里,人工开挖土石方达400万立方米。参建干群继续发扬1954年抗洪治湖精神,不到50天时间就基本完成开挖任务。该处工程11月动工,于1956年3月26日竣工。程潜省长为该工程亲题闸名。

  大东口五孔排水闸(又称五门闸),外临漉湖,内接塞阳运河东支线,为解决大通湖垸内渍水排泄而建。闸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5孔,排水流量每秒100立方米。时为境内最大排水闸,沅江、南县、大通湖农场等地域的90余万亩农田受益。这三项工程的建设,使大通湖区域的外洪内涝和水运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了洞庭湖治理的成果。

  干群同心、党群同行、群策群力,铸就起灾后治理钢铁战线,危难之际,这支铁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至1956年上半年,历经两个冬春的灾后洞庭湖治理工程顺利结束,整个工程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地的高度关心和积极支持,为根治洞庭湖水患,造福后人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