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清风徐来】(65)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青年毛泽东三次到益阳开展社会调查

来源: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驻市委办纪检监察组 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10

  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非常重视调查研究,认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主张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掌握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可以说,我们党的调查研究传统和作风,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游学之旅,实践出真知

  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萧子升抱着了解社会、洞察民情的目的,以游学方式深入益阳开展实地调查。他们从长沙出发,经宁乡、入安化、驻益阳、往沅江。每到一处,毛泽东都要抓住机会访贫问苦,深入了解农村经济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真实情况。在安化县城,他拜会夏默安(又名夏德渥)先生,了解安化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更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和所思所想;在益阳县城,他和萧子升在探访名胜古迹的同时,还扮成乞丐拜会县长,从中接触了解封建衙门的丑恶与黑暗;在沅江农村,他们一边帮助救灾,一边深入了解体会水患灾害。他们坚持不带分文盘缠,全凭自己的才学赚取社会调查期间的生活费用,一路上遇到学校、商店、寺庙等场所,就写一副对联送上,以此换取些许笔酬以资费用,同时利用送对联的机会充分展开交流,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事实上,毛泽东在游学中确实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知识,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所到之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为日后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在1925年底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有凭有据,深耕细耘,见人见物,入情入理,这与他之前多次游学有着不可或缺、十分紧密的关系。

  考察教育,播撒革命火种

  1921年4月,毛泽东和新民学会会员陈书农、长沙文化书社易礼容从长沙出发,历时半月,实地开展对环洞庭湖区域国民教育的考察,其中南县是重要一站。在南县县城和麻河口镇,毛泽东以召开学校师生、劝学所人员座谈会的形式,详细了解南县集镇和农村教育情况;以走亲访友的名义,到表兄弟贺晓秋居住的光复湖畔走家串户,深入了解南县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回到县城后,在劝学所长严世杰的介绍下,他还结识了南县有志青年段德昌。毛泽东此次环洞庭湖区域一行,与其说是考察教育,不如说是深入民间地头的一次社情民意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播撒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是最早到南县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他讲述的革命道理,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播;他考察结识的段德昌后培养成为我党我军杰出的军事人才,参加了南昌起义,更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调查研究,深化对农民运动的认识

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组织农民运动的实践,推动了他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为答复当时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1925年6月,毛泽东第三次来益阳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农民运动和党组织建设。在安化县,他会见了姚炳南、卢天放、刘肇经以及在常丰乡联立高小任教的谢觉哉等共产党员,调查了解安化县党的建设情况和农民运动,并深入乐安、仙溪等地实地了解和发动农民运动;到益阳县后,他到兰溪中共金家堤支部考察了解党组织建设和农民运动开展情况,夸赞欧阳笛渔和欧阳泽的工作,希望他们继续积极发动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毛泽东这次在益阳的调查研究和后来考察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综合形成了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尽管开头只说“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情况”,但文章中却三次提到安化县、两次提到益阳县。可见此次调查也为毛泽东深入了解农民运动,奠定农民运动“好得很”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了解社会、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前提和依据,这是他一生倡导的科学工作方法,为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