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故事汇

【清风故事汇】(76)许三礼与正学书院

来源:益阳市纪委市监委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04

许三礼(1625--1691),字典三,河南安阳人。康熙十二年起任海宁知县,设立义塾,创建正学书院。在海宁任职八年,深受人民爱戴。

身为一县父母官,许三礼极为重视教育,非常热心办学。就任海宁知县的第二年,他便利用境内的旧庙宇办了一所“正学书院”,号召县内的年轻人来此读书学习。当时一些家境贫寒的生员交不起学费,许三礼照样准许他们入院读书,并且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资助。

为了提高书院的教学质量,许三礼拿出自己的部分俸禄,邀请当时一些学识渊博的名人到书院来担任塾师。康熙十五年,黄宗羲应许三礼之邀,赴海宁讲学。许三礼召集当地的大小官员一同去听讲,黄宗羲告诫他们说:“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诸位官员爱护百姓,尽忠职守,就等同于掌握了‘学而时习之’的学问道理)。”

有几位官员对黄宗羲的讲学不感兴趣,便装病请假。许三礼佯装不知,不仅亲自上门探病,还十分关切地亲自为那些官员把脉。过了几天,许三礼便出了一道文书,扣发装病官员一年的俸禄,用于维持书院的运转。那些装病逃课的官员这才知道,许三礼竟然精通医理,真病假病,一号脉便了然于胸。

从此,海宁凡有著名讲习,官员们无不积极前往,不敢有丝毫懈怠。在许三礼“号脉式”的督促下,海宁的官吏逐渐形成了清廉好学之风。每有名人雅士前来讲学,除了海宁当地的大小官员齐聚一堂之外,慕名而来的文士也很多,教室常常座无虚席,站在教室外旁听的学子比比皆是。

有了正学书院的成功,许三礼又在海宁境内陆续创办了十多所书院,延请各地名师前去授课,有时自己也亲自上阵,讲学授业。由于许三礼重视教育和文化,海宁文风日盛,官场益清,他在海宁的政绩也受到了朝野众多人士的称赞。

清风寄语:

许三礼作为封建社会的知县,如此重视文化教育和清廉之风的培树,值得称道。

对党员干部而言,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才能不断涵养党性、坚定信念、提升境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明是非、辨真伪、视良莠,保持直面诱惑的定力。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才能真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