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故事汇

【清风故事汇】(235)“烂蒸葫芦”郑余庆

来源: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驻市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30

  郑余庆(748年—820年),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朝宰相。

  中唐时期,奢侈腐化在上层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道德风气更是逐步败坏。但在这一时期,以郑余庆为代表的一批名臣,仍然极力倡导勤俭节约,力图挽狂澜于既倒。

  郑余庆出身名门,却自我约束很严,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要求自己。史书记载他“砥名砺行,不失儒者之道;清俭率素,终始不渝”。对于朝廷中的奸猾小人,他敢于碰硬。当时中书主书滑涣与内官典枢密刘光琦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数额巨大,连当时的宰相杜佑、郑絪都对他们姑息迁就,但郑余庆却在议事时当众斥责滑涣,得到皇帝的称赞。

  郑余庆虽位居高位,但生活非常俭朴。郑余庆身为宰相,俸禄当然不低,但他却家无余财。因为他把大部分俸禄都分给了亲戚和族人,或者用来接济别人了,而他自己却始终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他这种清俭的作风为时人所称颂。他到底俭朴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天,郑余庆竟然向一些亲朋好友发出邀请,请他们到他家中吃饭。亲朋好友们都十分惊讶,因为郑余庆德高望重,却极难得请客。他的亲朋好友中有不少也是朝廷官员,为了表示对郑余庆的尊敬,他们都很早来到了郑余庆的家中。他们等啊等,一直等到红日高照,郑余庆才出来见客,转身吩咐仆人道:“去告诉厨房,要蒸烂去毛,别把脖子折断了。”大家一听,都认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虽然大家山珍海味都吃惯了,不过在这位清廉的宰相府里能吃上这些也就不错了。

  在众人的翘首期盼中,饭菜就端上来了。这时官员们才发现,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此外还有一枚蒸熟的葫芦,并配以鲜美的酱醋。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蒸烂去毛,别把脖子折断”说的是葫芦啊!但郑余庆却吃得津津有味,官员们也没有办法,也只得勉强下咽。此后,后人便用“烂蒸葫芦”来比喻生活俭朴。

  清风寄语:

  郑余庆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世人传递俭朴生活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给了他直斥奸人的底气。

  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俭朴,养的是共产党人廉俭律身的正气。保持粗茶淡饭,远离肥甘美味,就不会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就能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坚持奋斗和运动,不依赖舟船车马,就不会养尊处优、做官当老爷,就能养成廉政勤政的好习惯。

  俭朴,养的是共产党人务实为民的志气。因为俭朴,注重实际,说话直奔主题,办事直切焦点,不在迎来送往中乐此不疲,不在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不在文山会海中虚度光阴,只有实在干事。因为俭朴,没有架子,没有顾忌,没有隔阂,最容易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到贴身贴心、同心同德。

  惟俭可以助廉。廉俭,就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