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故事汇

【清风故事汇】(139)公生明 廉生威

来源: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驻市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24

曹端(1376—1434),字正夫,号月川,河南渑池人。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

曹端首倡为政要“公廉”,著名的官箴“公生明,廉生威”源于他的话。霍州知府郭晟向曹端请教为政之道。曹端说:“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郭晟深服其教。

曹端受命去陕西主管乡试,对身边的从人说:“取士要公平。比如盖屋,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材。”话刚说过,就有人向他举荐朽木。举荐者是当地一位权势要员,按照惯例主考大人不能不给他这个面子。举荐毕,他岂料只候到曹端一首诗:“天道原是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论才若不以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官员只能作罢,不敢再讨没趣。

公至如此,廉又如何?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59 岁的曹端身染重疴,逝于霍州。叶落归根,本该送归故里河南省渑池县曹滹沱村安葬,可是曹端却只能孤身葬于霍山脚下。原来归里安葬,路途遥远,需要花费,一生清廉的曹端连这点积蓄也没有,只能就近掩埋。但曹端并不凄凉,下葬这日,城里城外万人空巷,连生意人也关门罢市,恸哭扶柩。

曹端的公和廉不仅影响了后世,也深深地熏染了霍州人民。志书记载,这里民风淳朴,讲信修睦。曹端活着如此,死后也如此。有位打柴为生的樵夫,某日换得一升米回家,里面竟有一根金钗。这可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对于屋顶透风吹、家无隔宿粮的穷人来说,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然而樵夫不为动心,往返数十里归还主人。问之何故?回答是:怎能把学正的教诲当成耳边风!

清风寄语:

曹端的公与廉,不仅成就了他在霍州的威望,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百姓,实现了对百姓的教化。

反腐倡廉,不仅需要宣传倡导,更需要党员领导干部真实去践行。最有效的党风廉政教育,来自于群众身边“关键少数”的言行。只有关键岗位的关键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以上带下,影响和带动其他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内生的廉洁意识。自身硬气才有公信力,以身作则才有感召力,当好表率,体现的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更是共产党员党性的光辉。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身教重于言教”,领导干部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当好表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倡导激浊扬清、营造拒腐崇廉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