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故事汇

【清风故事汇】(120)无力还债,却豪掷十万两白银

来源: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驻市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04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晚清名臣,咸丰三年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

在四川署理总督事务之初,丁宝桢仅乘一顶普通小轿,由一名挑夫挑着简单的行李从龙泉驿方向入城,夹道欢迎的川地官员竟没有注意到这位新来的父母官。这对于崇尚奢华的四川官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不少官员自此也收起华冠丽服,穿起旧补服、旧袍褂。渐渐地,廉俭习气蔚然成风。

为了整顿吏治,丁宝桢从源头入手,进行盐税改革。四川井盐在此之前一直由官府指定盐商销售,盐商为获取专营权,大肆贿赂各级官员。丁宝桢川盐改为官运商销,大大削弱了盐商对盐价的控制力,使得盐税真正地流向朝廷而非私人。这一举措效果立竿见影,自此四川每年上缴的盐税数十倍于以往,最多可达白银六百三十万两。

按照朝廷规定,丁宝桢可以从历年盐税中获得约一万两千两白银作为奖励。然而,直到他在四川总督任上渣然长逝,他也没有将这笔巨款支用到自己身上。相反,由于经年累月地周济贫苦人家,他竟无力偿还自己的欠债。病重之际,他在上奏朝廷的奏章中写道:“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

这位穷得叮当响的总督,却在任上豪掷十万两白银,干了一件大事。当时,川地的水利枢纽都江堰,经过二十个世纪的风霜洗礼,逐渐破败。时年五十六岁的丁宝桢决心整修都江堰,他亲持图纸,身临工程第一线,详细考察都江堰的地理形势,制订整修计划。

丁宝桢认为都江堰旧竹笼不够坚固,而且每年一次的“岁修”工程量浩大。于是他向清政府奏请十万两白银的经费,以石堤取代竹笼,并待石堤竣工后熔铁水浇筑,以保此次工程一劳永逸。由于工程经费数额巨大,为防止下属借工程牟利,丁宝桢多次饬令下属及时清理账目并向他汇报。为了提高百姓对整修工程的积极性,他还十二次探勘现场,规划出修治水利后还田数十万亩的宏伟蓝图,并裁减专职护堰人马以平民怨。

经过丁宝桢的整修,都江堰百余年间运转良好。至今,都江堰景区内,仍有丁宝桢雕像矗立。

清风寄语:

丁宝桢无力还债,绝非是不敢“用钱”,而是因为他把钱都用在了为百姓谋福利的“刀刃”上。这位晚清名臣既干净又有干劲,为后世留下了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廉的纪律要求越来越严,“不敢腐”的态势已经形成。但仍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打着清廉自守的旗号,尸位素餐,不贪不占也不干。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干净和担当的关系,决不能把反腐败当成不担当、不作为的借口。”

要成为一名党的好干部,干净与干劲同样重要。在正风反腐的大环境下,越干净就越应有干劲。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部自身一身正气,这正是奋发有为的好环境。心底无私天地宽,少了杂念,多了一心为民的担当,自然就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党纪国法鼓励担当作为,为干净的干部鼓足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