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故事汇

【清风故事汇】(105)曾子的气节

来源:益阳市纪委监委宣传部、驻市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7-15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

曾子学识渊博,但生活十分清贫,常年穿着破烂的衣衫亲自在田间耕种。他居住在卫国的时候,曾经三天不生火作饭,连续十年不曾添制新衣,戴上帽子便拉断了帽带,拉过衣襟就露出了手臂,穿起鞋子就露出了脚跟。但他并不觉得贫苦,反而十分怡然自得。

鲁国的国君听闻这件事,专程派使者前往拜见曾子,想要赐给他一座封邑。封邑,就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某一个城镇或若干户居民的收税权奖励给有功之臣或是王室宗亲。获得封邑的人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剥削,收取的财富皆归个人所有。

使者十分客气地表明了来意,并非常谦卑地说:“请用这个小镇的赋税,当做您添置新衣的零钱。”曾子委婉地拒绝了国君的好意。使者见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又三番五次前往拜见曾子,劝他接受国君的封邑,但曾子仍然没有同意。

使者十分纳闷地道:“这又不是先生自己开口问国君要的,国君仰慕先生大德,主动赐下封邑,这是何等的荣耀,您为什么就是不肯接受呢?”曾子谦恭地答道:“臣下听说,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常情是,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要露点高傲。如今鲁君赠送我封邑,就算他没有想着要在我面前摆出骄横的姿态,但我又怎么能不怕得罪他,怎么还能以一颗平常心与之交往呢?”最终曾子还是没有接受国君的封赠。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气节的。”

清风寄语:

曾子穷且益坚,不受馈赠,全了自己的气节,留下“宗圣”的美名。

人穷志不短,持廉守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清廉是一种无形力量,一个人若能坚守廉洁、坚守节操,就能成就高尚的社会地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廉洁的人,并不需要四处自我标榜,自然能成为人们的榜样。

这样的气节,既能助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行稳致远,更能助世风清明、海晏河清。党员干部若因小利失了大义,不仅国家利益受损,自身尊严也无法保全。

面对馈赠的诱惑,我们需要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心中有信仰,行止有节操,不仅能独善其身,犹可兼济天下。